正在加载数据...
  • 汽车|房产|家居|家电|服装|时尚|健康|医药|教育|旅游|能源|环保|工业

    食品|科技|通信|手机|电子|金融|证券|电商|商超|物流|软件|安防|综合

  • 当前位置:南方企业新闻网>要闻> 低碳环保>正文内容
    • 为数字技术赋能绿色转型把脉:这场推进会开出“诊疗方案”
    • 2023年07月01日来源:中国经济网

    提要:在由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主办的“第一届数字技术赋能绿色转型推进会”上,与会人士表示,数字技术赋能绿色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要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促进作用,推动数字化绿色化融合发展。

    绿色化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数字化是推动绿色化转型的重要载体和依托。6月26日,在由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主办的“第一届数字技术赋能绿色转型推进会”上,与会人士表示,数字技术赋能绿色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要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促进作用,推动数字化绿色化融合发展。

    发展绿色经济要把握数据化、智能化方向,找准数字技术和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的契合点与发力点。中国工程院院士桂卫华在视频发言时表示,实现“双碳”目标要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在碳排放中的技术引导作用,利用工业智能为减碳降排带来巨大效益。产业升级与优化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重要途径,而智能制造是产业升级与优化的核心技术。

    浙江省科技厅副厅长吴卿在致辞中指出,绿色化牵引了数字化,而同时数字化也赋能给了绿色化,两者的相互协同与融合,为经济的长效发展提供了广阔支撑。他表示,近年来浙江省科技厅坚定不移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深化项目、平台、人才、资金等一体化资源配置,进一步加大科技攻关能力,努力挑战数字赋能绿色转型的科技创新提高点,为国家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贡献浙江方案和浙江力量。浙江省发改委环资处处长表示,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支撑和赋能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加速剂,数字化转型更是为新竞争优势的形成提供了新的赛道。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必须建立在全产业链的节能减排基础上。工信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节能与环保研究所所长赵卫东表示,当前是两化融合的时代,用信息化助力企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应该为社会所广泛关注。数字化赋能企业绿色减碳存在着一些优势,这与数字化精确性、系统性、实时性的特征有关。未来通过数字化手段的有效应用,能够大幅度提升企业的能源和物料使用效率,减少生产过程的碳排放,为中小企业的碳减排带来实际增量,并且可以进一步带动全产业链的生产和碳排放优化,实现真正的绿色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各个场景的广泛落地和应用,一定能够助力节能降耗,提质增效。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探索研究了一条‘链接-培育-激发-转化’的绿色技术转移转化实现路径。”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常务副主任贺沛宇在《绿色技术转移模式与实践》专家报告中提到,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通过资源链接,打通国内外绿色技术创新端、转化端和产业端的通道,培育高价值绿色技术,从四个维度建立绿色技术评价指标体系,加强“电能碳+绿色技术”协同,做好绿色技术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增值服务,努力实现技术创新活动从成本中心转向价值中心。

    同济大学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研究所所长杜欢政分析指出,数字技术创新发展能够为绿色转型带来增长新动能。他表示,数字技术赋能绿色转型的具体实践过程中,数字化绿色设计能够带动观念转变,让消费者由“嫌弃”到“买单”,推动绿色产业与绿色消费相互促进。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所长刘锐以浙江省数字化转型实践为例,提出了数字赋能可以有效促进整体智治,能够大幅节省管理成本与运行成本,通过制度重塑实现运行模式的“绿色”转型的主要观点。清华大学循环经济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温宗国以外卖塑料污染治理为例,通过对百亿份外卖订单开展万余次抽样和物质流模拟,首次精细刻画城市级时空产废数据,揭示外卖垃圾废弃规律和塑料污染治理路径,能够有效支撑有关部门和企业集团的控塑行动。闲鱼ESG业务负责人李翔表示,此前闲鱼发布的2023财年(2022年4月1日至2023年3月31日)碳减排量数据显示,用户通过闲鱼参与闲置交易,全年累计实现减碳超300万吨,约等于1.6万头成年鲸鱼的重量,相当于224.8万户家庭一年用电产生的碳排放量。

    数字技术是实现低碳化发展的“关键一招”,在与会人士看来,我国数字技术赋能绿色转型的新趋势、新成果、新洞察,不仅对加快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的推广意义重大,更进一步促进了数字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对于促进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版权及免责声明:
    1.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南方企业新闻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南方企业新闻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2. 南方企业新闻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3.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联系电话:01083834755 邮箱:news@senn.com.cn

    责任编辑:蔡媛媛
    相关新闻更多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
    文章排行榜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