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洋码头“千万口罩计划”是为满足群众对防疫物资采购需求
- 2020年03月12日来源:南方企业新闻网
提要: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每位中国人的“年”都过得异常艰难,具有一定防护作用的口罩、护目镜等防疫物资变成稀缺物资,国内各大药店纷纷售罄,采购的难度越来越大,很多消费者将目光转向了境外,通过跨境电商和代购等方式购买口罩。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每位中国人的“年”都过得异常艰难,具有一定防护作用的口罩、护目镜等防疫物资变成稀缺物资,国内各大药店纷纷售罄,采购的难度越来越大,很多消费者将目光转向了境外,通过跨境电商和代购等方式购买口罩。
国内知名跨境电商洋码头在疫情爆发之初,就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发挥全球供应链优势,启动千万口罩计划,组织采购团队全球直采医疗和防疫物资,号召全球买手买货,在全球寻找口罩力保防疫物资供应。
物资保供完全没有想象中这么容易,洋码头要做的不仅仅是“寻货源”,为了确保整条口罩等物资供应链衔接顺畅,要应对一个接一个意想不到的突发情况,从年前到现在,这场应对口罩爆发性需求的闪电战俨然已转变为持久战。
孟成伊是洋码头负责物流的工作人员,在他眼中,无论是平台此前上线的健康用品专区,还是正在进行的“千万口罩计划”,和每年的许多大促一样,“依然是能顶住的”。然而随着国际航班逐步取消,目前物流形势越来越严峻。截止到2月13日,因境外航班原因中国邮政速递陆续暂停了西班牙、塞尔维亚、德国、新加坡等13个国家寄往中国大陆的各类邮件。美国邮政则暂停办理他国邮政寄往中国大陆的中转邮件业务。一系列的航空变化让孟成伊和同事们绷紧了神经。
在疫情影响下,所有的物流环节变得较难控制。同事们每天会在临时微信群中汇报当日防护用品的情况,孟成伊需要把来自海外负责人发来的十几份表格统计成一张包含全球航司变化和各地运力情况的总表。由于航班、海关政策的变动,孟成伊要时刻紧盯航班变动,航班随时可能会被取消,这张总表平均每天要被修改5-6次。曾有一次,孟成伊一天内修改了20多个版本。另外,根据海外供货商的货量,同事们还需和航空公司协商能给的仓位。有的飞机空间大就能多上点货,有的飞机空间小,只能把一批货分成好几批。负责仓库和制单的员工们只能重新分货打包、制单。这样的情况几乎每两天就会上演一次。
人工成本增加、海外运力短缺、航空仓位紧张…...每天层出不穷的各种难题让采货之路越来越难。据孟成伊介绍,目前物流成本已经翻了3倍,“而且还是航空公司跟我们协调的最低优惠价。按照正常市场价,已经翻了4-6倍”。据了解,洋码头原本定下了一个从欧洲直飞的航班,但因为运力有限,货上不去,后来只能想办法联系上另一个航班飞往济南,再用卡车将口罩运往上海,整个过程变相造就了成本提高。
除了物流环节承担高成本,采购端同样难点重重。在韩国采购口罩的时候,一些厂家要求必须拿现金进行交易。孟成伊说,同事们曾开着面包车,装着一整车的现金,依着厂商的指示到处搜寻符合要求的口罩。期间,当地媒体开始曝出有不法分子冒充厂商敲诈勒索的事件。到了晚上,大家不离车,躺在现金上睡觉。
洋码头的“千万口罩计划”是为满足群众对防疫物资采购需求,在App上供应口罩、消毒液等防护用品。据了解,目前洋码头每天能飞1-2个航班,在大多数情况下,每次能走10个托盘左右的货,一个托盘约100-200公斤,其中80%-90%是“千万口罩计划”中的防疫物资。
“‘千万口罩计划’是我们为全国消费者提供的福利项目,口罩基本都是贴着成本在卖,有个别型号的口罩是亏本在做的,”孟成伊说道,“这一个月来,多亏有海外供货商、物流商和买手们的认可和支持,提供资源,为疫情出力。”
在海外当地采购口罩后,历经千辛万苦运回国内后,会依次通关上海浦东机场,进入上海保税仓。据孟成伊解释,选择上海保税仓主要是考虑到上海航班的吞吐量不错,以及公司业务量在该地较为集中。洋码头国内的物流配送以顺丰和EMS为主,对于部分口岸城市,孟成伊表示会按照物流公司运力恢复情况进行一个货量的调配。
“千万口罩计划”的执行过程虽然步步惊心,但结局圆满。据了解,洋码头“千万口罩计划”中已经超过500万的口罩陆续进入中国,千万口罩的进度条已经过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