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资圈许廷:疫情危机背后,是转机也是商机
- 2020年03月12日来源:中国网
提要:如果企业仅仅思考自己的本位问题,不能将企业置于社会大环境中布局未来,将遇到的更大挑战,遇到更多的麻烦。
疫情危机背后,是转机也是商机
作者:投资圈许廷
新年初启,大家还来不及迎接春暖花开,就给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个措手不及,中国经济也被迫按下了“暂停”键。
全民 “物理隔离”,企业举步维艰,不少准备开年大干一场的企业陷入困境,经营计划被打乱,业务中断导致财务压力剧增,有些企业已经开始解散员工,甚至清算破产,一句话,老板和员工都难熬!
疫情之下,每个人的生活、事业、理想、现实都备受煎熬,面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黑天鹅,企业该何去何从?怎么才能走出疫情困境,找到新的路径,抵达下一个发展周期?
如何渡过这艰难的开年,已成为舆论场上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粤港澳“投资圈”作为助力企业创新发展的资本经济体,我们有责任思考、剖析、分享企业面对的问题。下面将从三个维度分享:
一、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疫情冲击下的实体经济
我们以集中消费、人群密度较高的购物中心来分析。
根据汇纳科技发布的《汇客云中国实体商业客流桔皮书》(以下简称《桔皮书》)测算,自2020年1月20日至2月29日,全国购物中心客流与基于未发生疫情情况下的预测值相比,大幅下降,疫情预计将造成全国购物中心客流量锐减 33 亿人次。
疫情对全国实体商业客流造成的影响
通过这份报告,再借助大数据分析,我们能够准确了解,这场疫情,究竟对实体商业造成了多大的冲击。
《桔皮书》还显示,在购物中心的餐饮、商品和服务三大类业态中,服务业态(含影院、 KTV、美容院、健身房等)受影响最大,真实客流与预测值相比下降的幅度超过85%,商品业态(含商超便利)客流下降相对最少。
疫情期间购物中心各业态客流降幅
【投资圈提示】疫情的突然爆发,让很多商业实体束手无策,面对员工工资及巨大的日常运营成本,依旧不可消除的现状,很多企业老板活的很苦,期盼尽快复工。而疫情突如其来宅家期间,也让我们可以认真去思考企业危机,思考抗风险的企业资源组合结构。
二、疫情,是危机。危机背后,也是转机和商机
据投资圈观察,虽然疫情把很多企业推到了悬崖边上,但是也有许多企业表现乐观,并且积极主动创新,因为他们一直确信——需求一直都在,只是你足够了解用户,通过不断创新满足用户新的需求场景就能在疫情之下把握新的发展机遇,甚至发现新的商业大陆。
1、“宅经济”崛起,线上经济呈现爆发式增长
受疫情影响,春节以来线下消费大幅度减少。电影、餐饮、酒店、旅游、服务业等急转直下,甚至在接下来的一段时期内都无法恢复正常。
而线上则是另一番景象,网购、外卖、线上办公、视频会议、线上教育、网络游戏等“宅经济”火爆,众多公司呈爆发式增长。
疫情期间,表现最瞩目的非游戏版块莫属。 根据中信证券估算,国内主要游戏公司2020年Q1业绩增速至少上调10% 据Sensor Tower监测数据,腾讯《王者荣耀》1月App Store全球收入0.92亿美元,除夕当天流水破纪录达到20亿人民币;另一款游戏《和平精英》1月App Store收入0.61亿美元。
就消费而言,尽管线上经济好像是疫情期间的主流,但事实上,受限于地区发展差异、物流、消费者购物习惯等各类因素,某些地区的实体商业也有不俗表现。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报告,2019 年度,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41.2 万亿元,较上年增加 8%。而社零总额中的79%,是由线下实体商业实现的。
2、非接触商业爆发
疫情期间,我们发现京东等购物平台均推出了非接触式服务,而尚未被消费者足够重视的5G和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等新科技,也藉此逐渐被更多用户关注和接触。
这其中值得想象商业机会有很多。比如“外卖2.0”,充电技术的变革,零售的全封闭便携式。还包括消费级防护用品、智能配送机器人、消毒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等新技术产品的更加普世化。
3、前置仓商业:新零售和生鲜电商受欢迎
疫情中新零售和生鲜电商的颇受欢迎,全社会性的前置仓商业爆发,这是数字化门店和配送体系的生意突然火爆了起来。
这些企业对于节点和网络的认知已经完成教育期,每个小店、餐馆,可能都在卖菜、配送。盒马鲜生、每日优鲜、苏宁小店、叮咚买菜、便利蜂之后,大量被忽略的实体网络,会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前置仓商业,意味着更好的弹性调节能力。
4、相互协作生态,物流配送的社会化进程加速
基于长期的基础设施建设,京东物流、闪送、顺丰、菜鸟网络等物流快递体系,美团点评、饿了么等外卖配送体系,也都完成了毛细血管级的进一步社会化。在这次疫情中颇受赞誉。其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协作生态,不仅形成对新商业网络的更好支撑,也逐步助推着新商业终端形态的交付进化与交互革命。
【投资圈提示】疫情期间,众多优秀企业的线上商业表现,将倒逼线下整个实体商业开始重新思考经营模式和内部组织管理、股权结构等问题:横向看可拓展业务线,纵向看则需进一步深耕消费者需求及场景建设。
三、企业如何穿越困境,步入下一个生命周期。
猝不及防的疫情,令外部环境加剧。在“大浪淘沙”的态势和紧迫度的当下,谁能预知下一个危机来自何方?而一旦发生时,没有人能置身事外。
更加随机和碎片化的无界时代到来,也许未来我们还要面对更多虚拟的,或者非生物性的“病毒”。在虚拟世界,产业链协作层面的联系才刚刚开始的新商业场景时期,疫情诞生所带来的商业打击也许是一个很好的警醒。
疫情之下,企业该如何穿越困境,步入下一个生命周期?
1、公司基本面,习惯困难成为公司运营的常态
外部环境加剧“大浪淘沙”的态势和紧迫度,我们要习惯不确定性,习惯外在环境变化带来的压力——这个压力也与数字化进程的加速息息相关。要让“习惯面对困难”成为“常态习惯”,才有可能通过更好的创新穿越困境,“剩者为王”。
2、重新审视你的商业基本要素
如何看待现金流,如何理解人才储备、数据的备份,如何理解股权资源分配?如果企业仅因为平时生意很好,而没有危机意识,那你会遭遇一个黑天鹅的来临,都能带来毁灭性打击。
无论海底捞还是西贝,米其林餐厅或者黑珍珠餐厅,都是一样。西贝和海底捞都是很优质的企业——但海底捞布局B2B业务和餐饮供应链,在所在行业生态链的长期布局,形成变量时期真正的反脆弱能力,市值几乎没有太大变化。
而西贝作为成功转型的终端餐饮企业,似乎外卖业务和半成品餐饮服务并没有成为主力,以至于创始人贾国龙的呼吁刷屏的确提示了真正的考验。
3、社会协作生态位,企业的“社会企业”转型
互联网高速发展、社会化协作时代,每个企业都不得不成为社会企业。社会化的企业必须倡导开放协作,形成更加主动的能力和机制,构建自我的独特的竞争优势。
如果企业仅仅思考自己的本位问题,不能将企业置于社会大环境中布局未来,将遇到的更大挑战,遇到更多的麻烦。相反,社会企业则能更高效、更敏捷地响应和解决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无论面临什么形势,都能在新环境中迅速找到新路径。
可以看到,包括腾讯、京东、阿里巴巴、苏宁、小米、字节跳动、快手等许多有这种认知的公司,在面对这次疫情中都有非常不错的表现。但这与公司规模无关,只是他们在社会协作的生态中有自己位置。
而社会企业,意味着社会责任本身就是商业责任,开放精神本身就是竞争能力,协作机制本身就是组织优势。更意味着公司的开放程度,远远超出一般所理解的业务逻辑。
4、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助力企业精准决策和升级转型
疫情期间,表现优秀的企业无一例外的都在依托大数据作出快速化的反应和市场决策。实体商业究竟该如何转危为机,主动出击?全面而精准的信息,是决策的基本前提。大数据则是掌握信息的重要手段,能够实时了解行业趋势与标准,作为企业判断的依据。
2019年8月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同样指出,鼓励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商旅文体等跨界融合,形成更多流通新平台、新业态、新模式。同时支持线下经营实体加快新理念、新技术、新设计改造提升,向场景化、体验式、互动性、综合型消费场所转型。
【投资圈提示】疫情严峻,共克时艰。危机过后,经济一定会复苏。但复苏,从来都不是原路返回,而是会有一些新的增长。这些新的增长,就是这次危机背后的机遇。
疫情带来了危机,也带来了契机,也是企业品牌打造的最佳时期。这期间我们可以去建立危机意识、业务备份意识,面对风险的安全机制和管控机制,以及资产的配置机制;优化组织、股权结构,通过数字化融合与互联网生态系统性梳理,创造更有品质的消费场景,响应国家消费升级号召。
粤港澳“投资圈”欢迎交流,愿与实体企业一起探索商业模式,创新商业形态,运用资本及资源力量,帮助企业穿越困境,步入下一个生命周期,走稳新世纪的新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