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顺丰都在学!跨越速运到底牛在哪?
- 2025年07月17日来源:南方企业新闻网
提要:改变是一种能力,不变是一种坚守。跨越速运18年来的实践证明,一家企业的成长“密码”,在于时代红利,在于路线选择,在于对客户需求的深刻共情,对核心技术的执着投入,对服务体验的极致雕琢,更在于那份坚持自我、专注专业的非凡勇气。
如果一家公司的收入连续四年做到行业前三,大家会觉得它是“好”公司;如果这家公司的增长率连续四年超过25%,大家又会觉得它是“酷”公司;如果这家公司还能连续18年保持战略定力不变,那么它就是跨越速运。
数据不会说谎,也更显直白——2021年至2024年,跨越速运的零担物流收入从113亿元攀升至237.2亿元,连续四年复合增长率超25%。
但凡对目前大环境和行业竞争态势稍有认知的人,都能明显感受到这份成绩单背后的“含金量”。举一个典型的例子,2023年全国零担市场规模为1.22万亿元,但在货量、运价双重承压之下,2024年同比下滑5.26%至1.16万亿元。
对比是鲜明的。在经济承压的大环境下,在行业困于格局既定之时,跨越速运能够逆势增长实属不易,也验证了其穿越周期的能力。
就眼下看,跨越速运过去所取得的成绩,不仅让同行看到了走出“同质化竞争”困境的可能,也为行业对抗“内卷”提供了一个极具观察价值的样本。
01一次“豪赌”,基本路线的选择
有一句非常流行的“总结用语”是这么说的:选择大于努力。
往前追溯,跨越一路逆袭的关键,始于2007年的路线选择。彼时,跨越速运刚成立,而当时的快递物流江湖流行着二元叙事,被“速度”与“规模”简单定义——久经考验的顺丰凭借速度,彻底打开市场,势不可挡;搭上电商班列的通达,依靠规模迎来井喷,集体步入“黄金时代”;其他二三阵营的玩家也在两条路线当中选边站队,虽然实力不比顺丰通达,但也各有所长,不可小觑。
在这样一个豪强林立的时代,最大的考验并不是外部竞争,而是自身对行业大势和企业未来的认知、判断和选择。是墨守成规,受缚于旧模式?还是另辟蹊径,闯出新道路?跨越选择了后者,一条更艰难的路——差异化竞争。这条路,不出众,就出局。
从创立之日起,在跨越速运掌舵人胡海建的笃定与主导下,跨越速运定下了一条基本路线是:以“限时速运”为切入点,聚焦B端企业件客户。
必须承认,这一“差异化”竞争策略,有效避开了顺丰、通达等头部快递巨头的锋芒,为自己找到了得以立足的空间,也为后续发展赢得了时间和机会。
但也不可否认,这是一桩不太合算的生意。因为所有时效产品中,最难把控的实际上不是速度,而是稳定性,将速度和稳定性结合起来的限时达,需要在约定的时间内准确送达,超时即全额退费。
路线选择决定企业的未来,更关乎企业的生死。胡海建ALL IN 限时速运的决定,多少有些形单影孤,对跨越速运来讲,是一次“豪赌”,更是一次冒险。但这,仅仅是其雄心的起点。
少有人知道的是,跨越速运创建的第二年,即2008年,华南、华东、华北三大机场操作中心就正式成立,搭建一张服务全国的“空网”谋划由此发端并一发不可收拾。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
凭借着“一诺定达”的高效和稳定,跨越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之后又相继推出次日达、隔日达等时效产品,逐渐构建了一套高效、完整的服务体系。在跨越速运的服务半径内,“当天达、次日达”等高时效产品的占比和达成率,均在同行中处于靠前甚至领先水平。
目前,跨越速运已经积累了千万+企业客户,年服务企业超过110万家。之所以能够获得越来越多的客户的青睐,除了全直营的组网和运营模式,靠的是在服务和稳定性方面的实力。
基于在航空领域的前瞻性战略布局,跨越速运牢牢掌握“制空权”。截至目前,跨越速运拥有21架全货机,东西南北四大航空枢纽实现全线贯通,构建起“时效产品—全货机运力—航空枢纽”的发展路径,并与国航、南航、东航等国内十余家主要航空公司达成了密切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聚集华南、华东地区80%的优质腹舱资源,实现“有机场的地方就有跨越”。
客户“用脚投票”的选择,就是答案。如今,胡海建的远见正在变成跨越速运的回报。
02三角防线,一步不退
在宏大叙事框架下,跨越速运的“逆袭”,很容易被人总结为“运气”。
如果抛开市场、行业这样的宏大切面,过去18年来,玩家众多,巨头下场,跨越速运数次踩中时代节拍,看似偶然,可将其置于时代流变的背景下看,更多的是在机遇到来之前构筑了一道“结硬寨,打呆仗”的三角防线,并以“一步不退”的姿态,挑战行业固有规则,重新定义未来。
第一道防线:技术筑墙
在残酷的快递物流江湖里,崇尚技术的企业有很多,但像跨越速运这样,从始至终执行如此彻底的企业颇为罕见。
胡海建是技术出身,对技术有着近乎严苛的要求,他有一个观点,笔者非常认同。他说:真正能够体现一家物流公司竞争力的,并不是拥有多少辆车和多少架飞机,而是技术赋能与业务场景的完美结合。
对于技术的持续不断的投入,为跨越速运筑起了“护城河”,得以绕开竞争激烈的价格战,不断提升内功。
比如,跨越速运的核心科技是智能中枢系统“铸剑系统”。该系统融合动态路由算法与 AI 视觉识别,每秒处理百万级数据流,实时优化空陆联运路径,提升资源协同效率 35%;遇突发情况时,智能调度中心 15 分钟内可切换应急方案,保障全链路稳定。
再比如,跨越速运依托“千人千面”客户画像系统,为3C电子、医疗器械等 21 个重点行业提供定制化物流解决方案。通过直连 87% 客户的 ERP 系统,实现订单自动解析、仓储智能预调,助力制造业客户库存周转率提升40%。
第二道防线:分钱凝心
谈钱,你可以说很俗,却是最简单、最真诚也是最直接的一个可以量化的指标。
前段时间,鲜少对外发声的顺丰总裁王卫在一次专访中,颇为罕见的表态向三家业内同行“取经”:向中通学到如何分利润,向跨越学到销售联动,向极兔学到拓荒开疆,在这个时代,顺丰要学到和一个时代的绝大多数人产生共鸣。能被行业标杆认可和学习,跨越速运的销售联动有何过人之处?
懂行的人兴许张口就是一堆关键词:个人与团队的合作,产品与服务的协同,资源与信息的共享,技术与工具的加持等等……
在笔者看来,跨越速运的销售之所以能够联动,归根结底还是靠“敢分钱”来牵线。这一点有很多实打实的证据支撑。以圈内评价和认可度最高的销售团队为例,曾有人直言“提成不是一般的高”。此外,跨越速运每年发两次奖金,且每次都以1.5的倍速增长。
谈好钱再干活,这是商业世界最基本的原则之一。正是用成比例甚至是超预期的待遇和回报,才能在员工心里铸就起牢不可破的归属感,大家才会更有积极性,客户体验才会更好,事业才会更有希望。
第三道防线:服务固基
对待客户的方式决定了企业的发展高度。
一个典型的例证,胡海建会亲自管理总裁信箱,第一时间了解客户反馈,并亲自管理并监督落实情况,上下协同的闭环管理,这在物流行业中是非常少见的,也是难能可贵的。
以身作则才能上行下效。“以客户为中心”不是光喊喊口号那么简单,一如胡海建所言——“优质的服务才是回报率最高的投资,不让客户满意就是失职,将给客户的品质服务落实在每一个运营细节中。”
在服务流程上,跨越速运开创了7*24小时专人服务的先河,确保每一位客户都能享受到全天候、无间断的专业服务。专人客服团队紧密跟进客户的多样化需求,提供贴心、周到的“管家式服务”,由此可见“跨越式”服务的实力和稳定性,市场认可度也不言而喻。
理解了这些,也就明白,为何千万+企业客户选择跨越速运。更为重要的是,服务的稳定和时效,不仅收获了高端客户的青睐,也赢得了大众市场的认可。2024年跨越速运还荣膺胡润百富颁发的“中国物流服务最佳表现奖”,再次“佐证”了跨越坚实的客户基础和良好的服务口碑。
03坚持不动摇,专注才能专业
“同感”总是一言难尽。放眼整个快递物流江湖,不管是局内人,还是旁观者,谈及现状和未来时,都面露难色。
在红海竞争和同质化严重的快递物流江湖里,外界一直想要知道的答案是:为何跨越速运历经18年,成长势头依然不减,品牌号召力如日中天。
大家都知道,当下的中国快递物流江湖之争,不论战略,还是战术,实际上都是透明的,没有什么秘密可言,企业之间也在互相学习借鉴中成长。
大家也很疑惑,跨越速运的“三角防线”虽然牢固,却并非牢不可破,很明显的一点,跨越能做到的,其他同行也不见得差到哪里去。但跨越速运的经验就摆在那里,学不了,也借不会。为何?
“专注到极致才是专业”,这9个字基本上可以算是“跨越模式”的总结。
一个不争的事实却是,跨越速运成立18年始终保持“不轻易跨界”的定力。在这一阶段内,有些友商经不起诱惑盲目“跨界”,有些不甘寂寞一味“求大”,有些则躺在功劳簿上“啃老”,泥沙俱下,好不热闹…从大格局看,同行们的选择都有各自的考量,只可惜,还没来得及鼓掌,它就已经谢幕了。
反观跨越速运,面对充满诱惑和挑战的环境,当其他同行还在纠结是否需要“放价抢量”的时候,跨越速运却拒绝“内卷”,拒绝降低品质牺牲客户利益,反而将资源投向航空和服务品质,将运输时效推向新的高度。在其他同行都在绞尽脑汁分蛋糕时,跨越速运想的却是如何将蛋糕上的奶油给客户。
改变是一种能力,不变是一种坚守。跨越速运18年来的实践证明,一家企业的成长“密码”,在于时代红利,在于路线选择,在于对客户需求的深刻共情,对核心技术的执着投入,对服务体验的极致雕琢,更在于那份坚持自我、专注专业的非凡勇气。
坚持就是胜利,专注才能专业。往往越是最朴素的道理,却最难选择和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