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数据...
  • 汽车|房产|家居|家电|服装|时尚|健康|医药|教育|旅游|能源|环保|工业

    食品|科技|通信|手机|电子|金融|证券|电商|商超|物流|软件|安防|综合

  • 当前位置:南方企业新闻网>要闻> 商讯>正文内容
    • 十万条人脸数据被贩卖,识别安全升级指静脉成趋势
    • 2020年04月07日来源:站长之家

    提要:与传统人工方式相比,人工智能技术的加入,为此次疫情的防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也应当清醒地意识到,此次全民戴口罩倡议下的人脸识别技术暴露了个人生物特征信息泄露的风险,需要企业去冷静完善技术的实际落地效果。

    据《2019年中国刷脸支付技术应用社会价值专题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正式开启了刷脸支付的“新元年”,国内刷脸支付用户达到1.18亿人。预计到2022年,刷脸支付用户规模超7.6亿人。刷脸支付的发展以及普及,对于用户、商家以及社会有着重要的价值。人脸识别的便捷性越来越为大众所熟知,但关于个人信息安全等问题也随之而来。

    刷脸支付人数预测

    ▲图源艾媒咨询

    戴口罩人脸识别

    在这次疫情中,科技为大众带来的便利优势毋庸置疑,如人脸识别通过算法对通行者眼睛、鼻子、耳朵以及皮肤等多个脸部特征进行扫描计算,提高识别率,当大众佩戴口罩进出地铁站、机场、超市等公共场所时,无需摘下口罩就能进行测温识别。

    人工智能技术人脸识别的加入,为提升行人的通行体验和保障大众健康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便利的背后,问题慢慢浮现,近日一则新闻称:有卖家对外宣传手上掌握几十万张戴着口罩的人脸照片,并以2毛一张出售,购买10万张以上有优惠。那么戴口罩的人脸照片是如何泄露,这些照片又会有哪些用途?是否会影响个人财产安全?

    过十万条戴口罩人脸数据被搜集贩卖

    戴口罩的人脸照片是如何泄露?

    该新闻报道称,贩卖戴口罩人脸照片的卖家手上大概有2万张戴口罩的人脸图片,并直言“一半是从网络上爬(虫)的,一半来自于现实世界。”该卖家称,“爬(虫)的照片有的是模特,有的是公开的人脸数据集;而现实世界搜集的部分,则从人们上班打卡或进出小区门禁时拍的面部照片。”

    而当问到是如何收集这些戴着口罩的人脸照片时,对方则没有作解释,只表示照片是由打卡时获取并保存下来,而且都是疫情后拍的,网上搜索不到。另一位卖家则称,他手里的戴口罩人脸图片则来自于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平台。据该卖家介绍,他手里有几十万张这类照片,需要多少有多少。而被贩卖的照片大多数被用作于做戴口罩人脸识别的算法训练。

    如何保护个人生物特征信息不被泄露

    目前,人脸识别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移动支付、办公出行、智慧安防、教育零售等行业,并逐渐被大众使用。不过,由于人脸数据作为生物信息,具有唯一性,如果没有被规范使用,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中国互联网协会法工委副秘书长胡钢表示,人脸信息与身份确认绑定,如果人脸图片被违规使用,公民个人、企业甚至国家安全都有可能受到损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目前全民戴口罩特殊背景下,戴口罩的人脸识别技术已被开发出来,并广泛应用。国内大部分互联网巨头企业将戴口罩人脸识别技术应用于办公园区。这意味着,在机器面前,戴口罩已不能有效阻挡面部信息,戴口罩的人脸数据泄露同样会造成很大安全隐患,与此同时也存在被破解风险。2019年,美国一家AI公司利用一种特制的3D面具成功欺骗了众多人脸识别系统,包括成功通过荷兰最大的机场登机,成功完成购物支付,成功通过识别进入火车站等场所。该公司CEO表示,一系列的测试结果表明人脸识别并未达到安全标准,这将对用户隐私安全带来威胁。那么这些问题该如何杜绝发生?

    指静脉识别

    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等技术的推陈出新无非是为了生活更便捷,个人信息更安全。但现在相对个人信息安全,人脸识别、指纹识别都存在一定的隐私泄露及被破解风险,现阶段较为安全的生物识别方式,或将是指静脉识别。

    第二代生物识别技术指静脉识技术发展成熟,国内以微盾科技为领军企业,应用领域广泛丰富。由于指静脉识别技术利用的是皮下血管图像,具有不可复制的特性,指静脉是人体内部特征,无法伪造且全球暂无任何破解先例,在安全性上有巨大的优势。识别过程不受手指表面环境影响,保证识别安全性的同时极大提升识别通过率。

    静脉识别特点图

    过去的一年格力、小米等大企进军指静脉识别领域并推出相应产品,广州地铁21号线指静脉识别过闸、南海高考指静脉录入验证考生身份、深圳平安金融中心指静脉门禁等场景应用,指静脉识别成为生物识别技术安全升级的不二之选。

    与传统人工方式相比,人工智能技术的加入,为此次疫情的防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也应当清醒地意识到,此次全民戴口罩倡议下的人脸识别技术暴露了个人生物特征信息泄露的风险,需要企业去冷静完善技术的实际落地效果。更需要选择安全性更高更稳定的识别方式。



    责任编辑:周锦秀
    相关新闻更多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
    文章排行榜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