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柏德口腔越秀院区李咏旭院长,种植牙技术专访
- 2021年01月28日来源:中国网
提要:“这个患者上颌骨嵴水平和软组织情况愈合,准备Ⅱ期的时候……”1月13日下午13时,午休还未结束,在小编准备采访前1秒钟,柏德口腔越秀院区的李咏旭院长还在耐心细致地和后辈分析和嘱咐患者情况。
“这个患者上颌骨嵴水平和软组织情况愈合,准备Ⅱ期的时候……”1月13日下午13时,午休还未结束,在小编准备采访前1秒钟,柏德口腔越秀院区的李咏旭院长还在耐心细致地和后辈分析和嘱咐患者情况。
巾帼不让须眉,女儿郎偏爱啃“硬骨头”
李咏旭,1972年出生于黑龙江。从小就是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孩子”,成绩优异,出过留学,性格上的豁达和独立让她喜欢上了一般人退避三舍的医学,也让她在种植牙的领域成为了万里挑一的女院长。
“工作不分性别,我这个人比较喜欢有挑战的事儿,所以哪儿难就往哪儿去呗。”当被问及为什么选了男性医生居多的口腔种植行业时,来自黑龙江的李院长的回答有着典型东北人的直爽和实在。
“那时连选择口腔这个学科的人都很少,同届的大多都去了外科临床之类的方向,我们算是国内最早从事口腔科的那几批医生了。”上个世纪末,中国的口腔医学发展进程较为缓慢,国内的牙齿修复大部分还停留在传统低效的义齿修复阶段,别说数字化的CT扫描和3D打印设备,连基本相配套的生产体系和工厂都没有。所以,当时的口腔治疗和修复,从开始到结束全都依托于医生一个人完成。
“靠啥?就自己跟着老师慢慢摸索呗!”在那个材料没有工厂制作,牙具全靠手作的时代,李院长和同事们白天接诊,晚上选材料做义齿。患者需要的活动牙、牙套都是由医生自己手工雕刻和制作的。提起当年学习和工作条件的艰苦,李院却笑着打趣道:“那时我们口腔医生都算作重体力的劳动技工,每月领国家公粮还能额外多领几斤呢。”
实干是硬道理,做西学中用的“吃蟹人”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千禧年之后,随着国民经济和健康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口腔学科开始逐渐发展起来。而对于新技术和新知识,李咏旭院长的尝试与探索从未停止:国内第一批临床试验美容冠时,她“以身试药”,率先测试了使用效果;而2007年种植牙刚起步时,李院长也毅然选择了修复方式更有挑战性的种植修复领域。
当时国内最普遍的缺牙修复方式有三种,分别是活动义齿、固定义齿和种植牙。活动义齿和固定义齿都或多或少有稳定性和使用感受的问题,而种植牙与前两种方式相比,不损伤正常牙齿,咀嚼功能类似天然牙,舒适美观,使用周期长,一出现就引起了国内缺牙人士的关注。
但早期国内的种植牙存在植体品质良莠不齐、技术较不稳定的情况,种植牙的失败率也较大。“那时我们老师的桌子抽屉一拉开,都是患者掉下来的钉子(植体),看着顾客难受,我们医生更难受。”李院长回忆说。
面对这些困境,为了接触到更先进的技术和材料。2010年开始,随着经济和文化全球化浪潮,说干就干的李院长也开始了前往法国、英国、西班牙、德国等欧美国家进修学习的旅程。而这些经历在打开眼界的同时,也引起了李院“因地制宜”的思考。因为回国后的她在临床运用中发现,有部分外国的技术和采用的植体其实并不是适合用于亚洲人。
“比如像是我们现在针对全半口缺牙的患者,开始用都是葡萄牙那边研发的ALL-ON-4技术,但经常种完后顾客都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了找出答案,李院长和同事一点点认真分析比对了中西方以往的案例和手术过程,结果发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外国人的骨骼结构比我们宽大,所以他们用的植体比较粗和长,植体一般只要4颗左右就能固位了,但我们亚洲人骨骼比较窄和薄,植体就需要用短和细的,为了加强稳固,植体颗数也要相应增加到6颗,而且植入角度要把控得更加精准。”
从统一采用的ALL-ON-4到更符合中国人体质的ALL-ON-6,李院长和同一辈的口腔人凭借着实干和肯干的精神,将西方的技术与中国实际国情结合,给中国种植牙的发展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以真心换真心,医患也能处成“至亲人”
“闺女,我又来了!来给我朋友看看牙,她也想种牙。”一进门就打招呼的是刚种完牙1年多的患者刘阿姨,而被她叫“闺女”的就是广州柏德口腔越秀院区种植院长——李咏旭。
老一辈常说,相由心生。凡是见过李院长的患者朋友都说院长有一副“菩萨相”,原因可能就是来源于李院长对待患者的态度。“我们院里人都说李院长有个很神奇的“超能力”,那些脾气不太好的,种植难度高又比较难沟通的顾客,只要交给李院长,最后基本都是心满意足,开开心心地诊疗完回家的。”李院的助理和小编说。
家在广州的福伯就是院长“超能力”的体验者。5年前,饱受缺牙之苦的福伯四处咨询种牙,因为牙槽骨吸收严重,整个广州的医院咨询了一圈得到的结果都是:需要用骨粉,找到李院种牙时,他已经做好了必须植骨的准备,但李院和他一点点地分析了多种方案和术后预期的效果,最后种植过程中并没有使用骨粉,效果也很稳定。术后李院怕福伯忘了,还主动协商了退还了骨粉费用。
“现在技术好还这么实在的医生好少了!”谈起李院长,福伯毫不犹豫地竖起了大拇指。这份实在和真诚也换来了福伯的无条件信任。之后李院转岗断了联系,福伯通过曾经找李院种过牙的朋友辗转打听到了李院在柏德口腔越秀院区,特地找过来激动地说:“终于找到你了!”现在,每当有活动,福伯都要带上家人和李院合影留念。
“所以我哪有什么超能力,无外乎多为他们考虑一些,耐心多一点,陪伴多一点。患者来医院肯定都是害怕的。所以,沟通困难就多唠一会,脾气急的就哄一哄,你对人家好不好,别人看得出来。”李院说着的时候,眼神带着柔和的笑意。
从“输血”到“造血”,因材施教的“硬核导师”
2016年开始,柏德大步落实人才兴院的政策,加强对医生的培训和出国深造。国外,联合弗莱堡大学等知名学府引进欧洲各国高端齿科人才;国内,与北京大学等创建“北大种植研究院”,吸引高素质口腔人才,致力于共同组建柏德口腔中德种植专家团。
而此时,李院长也提议实践先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打造一支体现德国种植水平、适应国民需求、符合国内典型的“种植王牌军”。如何打造?李院给了八个字: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种植团队不能总盯着老医生大专家,现在资深的医生也是从年轻医生过来的。”面对市面上普遍追求的看病要找老专家的观念,李院长解释道。
“初级医生理论丰富而实践不足,需要多练多做,一般骨质条件好的、植牙区域是后牙区的患者,我们都交给他们去做。成功率高,能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熟练度。而做这种他们熟练度够,也会想尽善尽美,这样效果也好,顾客满意度也高。是件双赢的事儿”
而面对更进阶的中级医生,分配的种植也会相应更难。“一般在前牙,特别是下前牙的手术室挺难的了,这个区域骨质薄,而且牙槽骨吸收更严重,需要用到外体植、GBR等方式,要求手术速度要快,手法要娴熟。我们会指导他们做或让他们协助手术,确保既能锻炼他们又能保证患者种植效果。”李院和小编说。
而对于李院,院区的后辈们也是又敬又爱的。“李院真的很硬核。”越秀院区的闫振医生说起李院首先说的就是这么一句。“硬核”硬在哪?一个案例的病症分析,小到安眠药与止痛药的使用都要严谨地考虑进去。而面对后辈的请教,一个问题,她也能不厌其烦地分点解释说明。也正是这样的“硬核”,让李院实现了临床将近30年,成功救助10000余例案例,基本没有出现重大医疗事故的神话。
采访结束后,小编问到对未来的期望,李院带着爽朗的语气开心地说:“还是希望能继续学习吧。希望院方也能给予我们口腔医生更多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多让大家都出去走走见识见识,博采众长,这样,中国的种植牙行业才能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