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念沈红茶先生诞辰120周年”展览开幕,看看民国文人朋友圈
- 2022年09月29日来源:中国网
提要:9月26日下午,“沈红茶先生和他的师友们——纪念沈红茶先生诞辰120周年”展览开幕式及研讨会在徐邦达艺术馆隆重举行。
9月26日下午,“沈红茶先生和他的师友们——纪念沈红茶先生诞辰120周年”展览开幕式及研讨会在徐邦达艺术馆隆重举行。中共海宁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国强,海宁市政协副主席魏国强,海宁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朱祥华,海宁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杨涤江,海宁市政协原副主席田耘,中共海宁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邬欣,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师、公众考古与艺术中心主任王思渝,北京慧和天语艺术空间馆长郭翠萍,《澎湃新闻》艺术主编顾村言,浙江美术馆典藏部主任陈纬,中国美院副教授、艺术管理系主任王犁,海宁市文化顾问、沈红茶先生弟子唐吟方等领导嘉宾,以及沈红茶先生家属、友朋以及书画工作者、爱好者等出席了本次展览开幕式。活动由海宁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朱红刚先生主持。
此次展览借助现在颇为流行的“朋友圈”语汇作为展题,来展示沈红茶先生在风云诡谲的20世纪,绘画上“师古人”、“师今人”、“师天地”的心路历程。
中共海宁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国强在开幕式上致辞,高度肯定了沈红茶先生在艺术创作特别是古文字画上对传统绘画的探索。作为美术教育家,沈红茶先生同样成绩斐然,门下英才济济,为海宁美术事业的传承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文化、文明是海宁的两张金名片,在沈红茶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举办此次展览,充分利用海宁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通过名人文化品牌,推进新时代文化浙江工程,高质量打造新时代海宁文化高地。
唐吟方在开幕致辞中认为,沈红茶先生是20世纪绘画史被边缘化的艺术家。他的艺术创作路径既有别于同时代有留学背景的画家,也区别于纯粹的本土派。沈先生青年时代接触到不少有志于新中国文化建设的留学生与新文化人物,长期投身于民众教育事业,受时代感召,具有宽阔的视野,对中国古美术资源、近现代西方艺术思潮均有关注,并把陈之佛“图案构成原则”引入中国画创作,其形式趣味遥接明清新安画派。上个世纪40年代又向留法学者张天方请教古文字,致力于古文字画创作,一生一直在思考探索中国画在中西交汇背景下的走向与创作。
沈红茶之子沈一铁在开幕式向徐邦达艺术馆捐赠了山水画作品《抚担当》。
在随后的举办研讨会上,与会者就沈红茶其人其艺,以及西风东渐的背景下,20世纪中国绘画中的传统与现代等问题展开讨论。中国美院副教授、艺术管理系主任王犁认为,沈红茶先生活动的20世纪上半叶,处于中国传统与现代交替的时期,这个展览的意义在于,通过沈红茶一个侧面,把民国时期文人艺术家之间的交往一并呈现出来。从沈红茶的创作中可以看到,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各种文化艺术的通融。文化研究和文化推广是丰富一个时代的内涵,在学院派艺术家成为中国美术和中国文化艺术主流的当下,研究沈红茶艺术实践的意义值得我们思考。
《澎湃新闻》艺术主编顾村言谈到,从沈红茶《昔童年》《烽火连天黑》《衣箱已破》等作品中,都能感受到那一代人生活的坎坷,但仍能一方面立足传统笔墨,另一方面又具有一个古今中外的开阔视野。而感触最深的是一种文脉的传承,国内许多优秀的美术人才出自他门下。他对弟子的期望也寄予了他对中国社会文化的期望。以画为寄,正是中国画最让人着迷的地方。
浙江美术馆典藏部主任陈纬表示,沈红茶所处的年代刚好是中国向现代转型的一个关键时期。他们刚刚进入这个时期,反思传统文化怎么走的时候,带来了一种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的变化。在六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再回过头来研究他们就特别有意义。美术馆有责任关注各地的文化先贤,他们实际上影响了一个地方的艺术成长或者历史。
海宁本土文史专家虞坤林则提议,在研究画家艺术创作的同时,应对抓紧对沈先生生前留下的日记、研究论文的整理出版,给地方史与艺术史研究者提供更充分的文献资料。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徐建融教授发来他对沈先生的评价:浙江画坛,有好几位在民国时颇有成就的画家,50年代后因为脱离了主流而局限于地方,其名声淡出的画史,竟成为地方名头,而且是“小地方”的名头,但其实他们的成就是绝不亚于某些“全国”名头的。据我所知的有温州的徐堇侯、徐州的周一云,海宁的沈红茶也是其中的一位。与徐堇侯、周一云不同,沈红茶先生不仅以传统的功力见长,他还富于现代的创意。他的传统创作,尤以芭蕉竹帘最具特色,清真雅正的笔墨、形象、意境在同时代画家中首屈一指。他的简笔山水,尤其是文字符号的山水,可能是从西方现代派艺术中汲取的创意,大胆而且新颖,其探索精神,开了今天现代水墨的风气之先。一个传统的老先生,能有如此现代的艺术创新意识,尤其值得我们敬佩。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10月8日,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前往观展。
部分展品欣赏
沈红茶《烽火连天黑》,1938年,62×35cm
沈红茶《龙塘山册页》之一,1945年,33.5×17.5cm
沈红茶《茶初熟兰蕙之香透疏帘》,1946年,92×33cm
沈红茶《湖上村居》(古文字画),1945年,45×41cm
沈红茶沈红茶早年日记及封面(左)
沈红茶《古图案今饰》手稿
沈红茶自用印
丰子恺《春光》 32×20cm
周承德《幽谷图》144×39cm
陆维钊 毛泽东诗词书法69×34.5cm
唐吟方《咪咪·时果》
冯健亲《古道》
孙海峰《樵声闻远林》97×41cm
章耀《江南》50×41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