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北芯生命一点耐心,也给中国创新一条出路
- 2025年07月17日来源:中华网
提要:2025年夏天,北芯生命冲刺科创板IPO。这本应是一则值得庆祝的中国创新企业成长故事,但从市场反馈来看,这家公司却被贴上了“持续亏损”“销售费用畸高”“股权激励泛滥”等负面标签。有人说它“巨亏加竞争,活否?”有人说它“烧钱无度、前途未卜”。听起来,它几乎成了创新失败的典型。
2025年夏天,北芯生命冲刺科创板IPO。这本应是一则值得庆祝的中国创新企业成长故事,但从市场反馈来看,这家公司却被贴上了“持续亏损”“销售费用畸高”“股权激励泛滥”等负面标签。有人说它“巨亏加竞争,活否?”有人说它“烧钱无度、前途未卜”。听起来,它几乎成了创新失败的典型。
但今天,我想换个视角看待这件事。不是为它辩护,而是审视我们的评价标准。
一、“既要又要”的可怕逻辑
中国市场有一种很危险的期待:既要你是技术原创、替代进口,又要你低成本、快变现;既要你跑得快,还要你不烧钱;既要你做临床教育、做市场推广,又不许你花营销费用;既要你构建产品平台、线材平台、算法平台、硬件平台,还要求你每年盈利。
这不是“创新驱动”,这是“资本折磨”。
如果我们看北芯生命的招股书,会看到以下几个事实:
2021–2023年,扣非净利润分别为-1.79亿元、-1.64亿元和-6,294万元,累计超过-4亿元;营业收入从0.92亿元增长至3.16亿元,年均增长超过70%;
投入近4亿元用于研发,建立了微纳器件、图像算法、医疗硬件等四大平台;
推出IVUS和FFR两款国产首创产品,打破飞利浦、波科垄断,分别入选“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和“科技进步奖”;
市场销售以一次性耗材为主,系统产品已覆盖全国三甲医院和10多个海外市场。
这是失败吗?从哪个角度看,这都是一家“非常像样”的医疗器械公司。唯一的问题是:它还没赚钱。
可问题在于,它应该现在就赚钱吗?
二、我们是不是对创新企业要求太高了?
中国的IVD和影像企业用了十年以上才形成规模,人工心脏做到销售前夜用了十七年。北芯生命从2015年创立到现在才十年,其FFR和IVUS的市场还未完全成熟,国产替代的战役刚刚打响。在这个阶段亏损,不是罪过,而是代价。
讽刺的是,另一边我们高举“硬科技”“卡脖子”的大旗,发着科技日报、新华社的通稿赞美“填补空白”,一边又苛责“为什么不挣钱”“为什么不裁员降费”。这不是投资人精神分裂,是我们这个社会对创新的集体焦虑。
我们期待奇迹,又害怕烧钱;我们羡慕美国的Medtronic和Edwards,又忘了它们在早期都曾长期亏损;我们羡慕“平台型企业”,却要求每款产品“快速回本”。
真正的问题是:我们的资本市场、监管体系和社会观念,是否真的准备好支持一家中国原创的、技术壁垒极高的医疗器械公司走过从0到1、从1到10的全部过程?
三、“成王败寇”的误读与“监管空窗”的误伤
北芯生命的确有瑕疵。它股权结构复杂,实控人持股不到30%,存在大额股份支付和员工流失;它的营销费用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它的股东名单上不乏VC名门,这在某些眼中成了“资本自肥”的信号。
但我们必须区分两件事:企业治理问题要监管、要改善,但不能用来否定其创新价值。
当前很多市场评论混淆了这两者,把对财务指标的质疑直接上升为对创新能力的否定,把对“巨亏”的担忧转化为“失败”的判断。这种“成王败寇”的叙事,会摧毁一整代创业者的勇气。
监管应该更严,但也应该更懂创新;投资应该更理性,但也应该更有耐心。
四、无论IPO结果如何,北芯生命都是我们的创新英雄
在我看来,无论北芯生命IPO是否成功,它都是中国医疗创新的一个重要样本。不是因为它完美,而是因为它真实而勇敢地走在了一条没人敢走、也没人容易走通的路上。
我们可以批评它的效率、组织结构、成本控制,但请不要嘲笑一家在高端器械赛道上奋力突围的中国企业。
它打破了IVUS和FFR的垄断,搭建了国内首个介入图像诊疗平台,它做到了许多大公司都未能完成的事情。
在这个阶段,冷嘲热讽最廉价,理解与包容最稀缺。
五、一波的提醒:你真的支持中国创新吗?
如果你支持中国医疗器械的自主可控,那你就必须接受在前十年里这些企业“跑得慢”“赚得少”“投入多”;你必须允许它们在人力上溢出、在市场教育上“赔本赚吆喝”;你更应该容忍它们在IPO之前还在亏损,而不是拿着美股上市成熟企业的财报指标去评判一个刚刚起步的平台型公司。
创新不等于冒进,失败也不等于欺诈。我们不能用“审判者”的眼光审视北芯,更不能用“做爆款”的心态理解医疗技术的发展。
我们不能在喊“自主可控”的时候又否定所有亏损中的研发型企业。
如果我们不能包容亏损期的创新型企业,不能理性看待技术平台型公司的成长路径,不能构建从“概念—产品—验证—准入—放量—盈利”全链条支持机制,那么下一个北芯,可能不会再来了。
不扯了,一写又写多了,来发个感叹吧!
有人说:“科创企业要有战略定力”,有人说:“监管要从严从实”,但我想说:真正值得尊重的,不只是活得好的企业,更是那些敢于在不确定中,投入全部资源的人。
让我们给北芯生命,也给所有像北芯生命一样的企业,一点耐心,一点时间。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才是中国创新最值得被铭记的态度。
转载自:公众号器械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