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数据...
  • 高端制造|生态环保|汽车|房地产|家居建材|家电|服装|时尚前沿|健康|医药|教育培训|能源化工|文旅

    航旅交运|食品饮品|科技|互联网|手机通信|电子|商业|金融保险|证券|安防|人工智能|乡村振兴|综合

  • 当前位置:南方企业新闻网>要闻> 商讯>正文内容
    • 白象,还在玩心机
    • 2025年07月18日来源:中国食品网

    提要:一个多月前,出现“商标门”事件后,白象言之凿凿地说自己会改,并搞了声势浩大的宣传,称由“多半”升级而来的“面饼120克”已焕新上市。但现在看来,它还在玩心机。截至目前,不管线上还是线下,还有大量“多半”产品在售卖。

    一个多月前,出现“商标门”事件后,白象言之凿凿地说自己会改,并搞了声势浩大的宣传,称由“多半”升级而来的“面饼120克”已焕新上市。但现在看来,它还在玩心机。截至目前,不管线上还是线下,还有大量“多半”产品在售卖。

    7月14日,“潘婷洗发水三分钟奇迹是商标”的话题冲上微博热搜,再次将部分企业玩商标“文字游戏”的现象推向大众视野。几天前,《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旗帜鲜明地表示“该管管这类现象了”。

    消费者苦商标“擦边球”久矣。在此之前,白象方便面就在商标上栽了个跟头,为此不得不道歉并表示会更改包装。

    但如今已过去一个多月,《财经天下》走访发现,白象还没彻底“改头换面”,不管是在线上还是线下,还有不少“多半”商品在售卖。

    一、白象还没改彻底

    白象在商标上翻车是6月初发生的事,当时有用户指出,白象方便面包装上“多半袋面”中的“多半”,只是商标名称,而非消费者理解的“分量多一半”。

    一石激起千层浪,白象方便面顿时被推上了热搜,引起广泛争议。

    6月4日,眼瞅着舆论风波越来越大,白象方便面母公司白象食品不得不发文致歉,将原“多半”系列产品更名为“面饼120克”、原“多一半”系列产品更名为“面饼110克”,并强调将在当月内停止生产原包装产品,后续产品终止使用“多半”“多一半”。

    然而,如今一个多月过去,白象还没有彻底“改头换面”。7月16日,《财经天下》走访北京多家线下渠道发现,白象“多半”面仍然在售,产品包括“多半”红烧牛肉面、香辣牛肉面等,并未上架新品。

    ▲图源/《财经天下》

    线上同样如此,当天在白象官方旗舰店仍有“多半”面在销售。在多个电商平台的即时零售渠道,白象也还在卖“多半”袋面和桶面。

    虽然在白象官方旗舰店方便面的包装更换已在进行中,但对于很多用户来说,它的调整速度还是太慢了。

    “这几天,我在家附近的超市里,看到还有白象‘多半’袋面和‘多半’桶面在卖,但我已经不想买它了。”一位90后消费者说,“我之前是因为信任这个品牌才买的,但现在总觉得自己的情怀被消耗了”。

    本次商标事件确实伤了消费者的心,也对白象造成了反噬。

    白象是6月底上市的“面饼120克”,当时还搞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宣传,称这款由“多半”更名而来的产品,不光改了名称,更是开创了用大分量命名的先河。

    但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却有眼尖的网友发现,白象更新的“面饼120克”是在抄袭康师傅,配图显示方便面老大康师傅早在1997年就推出了“面霸120”系列产品。“白象晚了几十年在包装上标出120克,怎么好意思说自己开创了先河。”

    ▲图源/小红书

    而从“面饼120克”上市至今,也已经过去大半个月,为何白象还在卖“多半”?

    对此,业内人士分析,白象虽然说了要停产,但这不是更换包装那么简单,涉及供应商、渠道商等整个链条,还有之前生产的库存,都需要时间去消化。白象没有动力去把市场上的“多半”召回,因为这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和资金,只能等着市场慢慢消化。

    有分析人士认为,白象迫于舆论压力把“多半”升级成“面饼120克”,说明它也觉得继续卖“多半”不合适,如果真正为消费者考虑,它应该把市场上的“多半”都召回,但白象没这么干,本质上还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消费者之上。

    二、困在线上渠道里

    作为追赶者,白象是靠线上渠道取得成功的,如今随着线上流量红利见顶,白象的考验随之而来。

    业内人士分析,当初白象凭借线上的营销力度和价格优势,实现了销售业绩的增长,然而经过初期的爆发后,目前线上平台流量趋于饱和,投放成本在不断攀升。对于白象来说,想要维持住线上的增长,只能不断提高营销费用,这势必会影响公司的利润。

    为了改变局面,白象将目光重新放回了线下渠道,但由于近年来注重线上渠道,白象在渠道建设上已出现“失衡”。并且,线上的低价销售,还影响了线下渠道的拓展。

    北京一家食品折扣仓出示的价格单显示,其新到货的白象汤好喝系列方便面,拿货价是65元一箱,包括6包5袋装方便面,约2.17元一袋。然而,《财经天下》在电商平台看到,白象汤好喝系列的方便面在一些授权店铺,一箱24袋装,折扣后的价格为52.90元,还包邮。折合下来,约2.20元一袋。

    这意味着,普通消费者在线上买白象方便面的价格,几乎可以和线下经销商的进货价持平。

    这极大地打击了线下渠道铺货白象的积极性,算上人工、店租、物流等成本,他们很难在白象身上赚到钱。这也是为何白象产品琳琅满目,但在线下渠道产品的铺货率并不高的一大原因。

    ▲图源/《财经天下》

    在河北一家社区超市里,销售的白象方便面主要是汤好喝系列以及“多半”等几款SKU。其中,白象老母鸡汤面袋装单价3元,桶装单价5元。“白象的面,我按这个价格卖一袋或一桶,也就赚个四五毛钱。”这家店主如是说。

    附近另一家便利店店主直言,由于去年白象方便面在店里“不好卖”,赚钱难,今年他已经不再进货了。

    白象在线上渠道的低价,成了线下渠道发展的一大制约,没有价格优势,线下终端渠道压根没有推的动力。有经销商透露,白象在线下渠道的利润在8%左右,只有康师傅、统一的一半。

    消费者也更喜欢在线上购买白象,不仅便宜还能送货上门。一位广东小型社区超市店主告诉《财经天下》,在自己的店里,比起其他品牌,消费者对白象品牌的认可度偏低,并且,其他品牌都有业务员,到终端跑得比较勤,但白象在上货后,业务员很少出现。“大日期商品想调货,我也找不到人。我做了一年,今年也不卖了。”他吐槽道。

    在方便面市场铺市率水平整体已经较高的背景下,白象要继续提高渠道覆盖程度,并非易事。

    并且,白象的销售额增长已开始“降速”。马上赢数据显示,从环比数据看,自2024年下半年起,白象在方便面类目中的市场份额增速出现了放缓。从同比数据看,白象的销售额同比增速在2024年6月达到约40%的峰值后,就一路下滑。进入2025年,其销售额同比增速已大幅度放缓,甚至在4月和5月出现了销售额同比增速为负的情况。

    或许正是由于销售压力的存在,白象试图通过包装营销提升热度、留住用户,却反而因玩“文字游戏”一度陷入舆论旋涡。

    三、多元化并不成功

    值得注意的是,决定一家企业能否走得远的是创新力,而白象截至目前仍然高度依赖单一产品,新品的贡献度并不高。

    虽然自2023年以来,白象推出了香菜面、折耳根拌面等具有“网感”的产品。尤其是香菜面,在这一年成了“网红”产品,为白象制造了话题度,也圈来了一批“Z世代”年轻粉丝。但在淘宝、天猫等大型电商平台和线下终端渠道,白象主力销售的,还是汤好喝等产品。毕竟,小众化的口味还是颇有些“猎奇”,大家尝尝就可以了,复购率并不高。

    而在大众向方便面产品市场上,竞争仍然激烈。在高端产品上,包括康师傅的“御品盛宴”、统一的“满汉大餐”等在持续扩张,下沉市场中今麦郎也在快速拓展,白象在经受着上下两端的夹击。

    与此同时,白象的竞争对手也早已不再是单单依靠方便面盈利,而是将业务延伸至饮料等众多领域。例如统一在2024年的整体营收达到303.32亿元,同比增长6.1%。其中,饮品业务贡献了公司六成以上的收入。

    白象在方便面业务上的护城河还不够深厚,因此它也亟需一个新的增长引擎。多年来,白象一直没有停下过寻求第二增长曲线的脚步。白象创始人姚忠良就曾表示:“仅靠白象方便面、面粉及挂面、粉丝、米线的销售,不足以支撑整个集团营收目标的实现。”

    事实上,白象已相继涉足过休闲食品、速冻食品、自热火锅等多个领域。2023年,白象推出“鲜面传”品牌,主攻鲜食面。在2024年品牌战略发布会上,白象还曾发布计划称,准备加码非油炸面、鲜面传等新品研发。

    但白象方便面的线上热度,并没有传递到它的多元化新品中。“鲜面传”的品牌传播力至今仍然有限。目前,在天猫平台鲜面传旗舰店中,销量最好的一款速食方便半干鲜面全网销量仅6000份。

    白象也曾效仿其他头部品牌,在饮料业务上发力。在天猫平台上的白象饮品专卖店中,上架的产品中包括低糖果汁茶饮料、原叶茶饮料、苏打水、红豆薏米水等产品。然而,运营多年的白象茶饮,目前并没有在市场上激起太大的水花,甚至连一些业内人士都不知道白象有茶饮。

    从网友晒出的图片看,白象不管是绿茶还是冰红茶,又或者是青梅绿茶,除了瓶身头部的商标,长得和竞争对手的相关产品,几乎一模一样。

    ▲图源/小红书

    饮料生意更为注重线下渠道,白象在传统经销渠道中的短板,也体现在了饮料的铺货上。在线下的超市、便利店等终端渠道中,目前仍是传统软饮品牌的天下,几乎很少有白象的饮料出现在货架上。

    虽然白象搞了多年的多元化,但目前看来并不成功。白象在消费者心目中还是个“方便面品牌”,并主要靠着“汤好喝”系列单品“一条腿走路”。而因价格体系失衡、线下渠道拓展受困带来的销售焦虑,使得白象在营销上,打起了商标“擦边球”。

    但是,当消费者和市场对营销商标“文字游戏”的容忍度越来越低,已经摔过一跤的白象,如果再玩心机,其在追赶头部品牌的路上,恐怕会越追越远。



    责任编辑:蔡媛媛
    相关新闻更多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
    文章排行榜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