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纲举目张” --- 新国标带来更安全的新能源汽车
- 2025年09月08日来源:南方企业新闻网
提要:GB38031-2025国家标准将于2026年7月1日正式实施,对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进行了全面升级。该标准体现了从被动防护到主动预防、从"逃生时间"到"绝对安全"的根本性转变,将对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产生深远影响。
电池新国标实施在即,新能源汽车安全性能迎来全面升级
2025年4月1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GB38031-202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将中国新能源汽车电池安全标准提升到了全新高度,这一标准的实施不仅将推动国内产业升级,更有望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安全标准树立新标杆。
GB38031-2025国家标准将于2026年7月1日正式实施,对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进行了全面升级。该标准体现了从被动防护到主动预防、从"逃生时间"到"绝对安全"的根本性转变,将对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产生深远影响。
安全理念根本转变,新国标树立全球新标杆
相比2020年版标准,GB38031-2025完成了从"逃生时间"到"绝对安全"的理念升级。旧标准要求电池单体在热失控后5分钟内不起火、不爆炸,为乘员提供逃生时间。
新标准则要求电池包在触发单体热失控后,整包电池需在至少2小时的观察期内保持无起火、无爆炸,同时烟气不对成员造成伤害。这一要求已经超过了目前国际上大多数地区的标准要求。
新国标包含7项单体测试和17项电池包或系统测试项目。其中三大重要修订项目——快充循环后安全、热扩散以及底部撞击测试,针对的是实际使用中最常见的安全风险。
底部防护全面强化,解决电池安全核心痛点
统计数据显示,电动车起火事故中,底盘撞击导致电池受损占比超过三分之一,成为新能源汽车安全的头号威胁。
新国标新增的底部撞击测试,模拟车辆托底或飞石冲击场景。测试采用特定规格的撞击头以标准能量撞击电池底部,要求撞击后无泄漏、外壳破裂、无起火或无爆炸现象。
实际使用中,新能源汽车压到硬物导致底盘磕碰,进而引发车辆冒烟起火的事故时有发生。此类托底工况凸显了底部防护的重要性,新国标将促使企业加强电池包底部防护设计。
快充安全性成为全球行业关注焦点
随着超快充技术的普及,新国标对快充安全性提出了明确要求。由于长期大功率快充会导致电池内部材料结构变化,极端情况下可能引发内部短路。此前已有因频繁快充导致电池自燃的案例,新国标的快充循环测试将有效遏制此类风险。同时,为抑制电池内部材料结构变化,采用高质量的电池材料就成为保障电池安全性的重要方面,例如高纯度的高质量铜箔等就可以有效提升电池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在新国标新增的"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中,要求电池在完成300次快充循环(每次在15分钟内从20%充至80% SOC)后,仍能通过外部短路测试,且不起火、不爆炸。这相当于一辆续航400公里的车行驶了12万公里后的电池状态,旨在解决频繁快充导致的电池老化(如锂晶枝生长)问题。
新国标将促使企业通过改进电池材料(如电解液改性)、优化BMS(电池管理系统)算法以及加强系统级防护来满足要求。这可能会增加电池系统成本(预计15%-20%),但头部企业凭借技术储备能较好应对,而部分中小企业可能面临压力。
虽然新国标提高了快充电池的安全门槛,增加了成本,但有助于消除消费者对频繁快充安全性的疑虑,并推动快充技术向更安全、更可靠的方向发展,加速行业技术迭代和优胜劣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