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术哲学与心理机制视域下的电影美学建构
- 2025年11月14日来源:中华网
提要:作者李阳从电影理论与美学研究入手,综合运用心理学、结构主义等多学科的理论体系,探究电影与审美心理的关系、电影技术对电影发展的影响等各电影要素之间的双向互构,对现代中国电影进行系统的内因探索。全书整体呈现明显的跨学科特征,具有较强的理论深度和电影美学价值,提供了当代中国电影跨学科领域研究的参考范例。
一、理论框架与整体特征
作者李阳从电影理论与美学研究入手,综合运用心理学、结构主义等多学科的理论体系,探究电影与审美心理的关系、电影技术对电影发展的影响等各电影要素之间的双向互构,对现代中国电影进行系统的内因探索。全书整体呈现明显的跨学科特征,具有较强的理论深度和电影美学价值,提供了当代中国电影跨学科领域研究的参考范例。
二、审美心理机制的深度介入
“人处于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的分裂中,必须通过游戏冲动来圆满”本书立足于这一理论基础,从审美主体和审美活动深刻探究审美存在的意义。即电影得以发展的心理基础,是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在格式塔心理学的“简化原则”和“异质同构”的指引下,中国第五代导演倾向于回归中国的传统“意境论”,从而在哲学层次上激发观众的深层心理互动。“弗洛伊德认为人性存在三种状态:‘本我’‘自我’‘超我’”而对于艺术影片创作与观众心理活动的深层互动,归属于这种替代性满足。
通过详实的心理分析,作者成功突破了创作者和观众之间的隔离状态,通过深层心理机制的分析,回应了电影市场中存在艺术表达与市场兼顾的矛盾现状,既阐明了观影者的心理动机,也体现了创作者迎合市场需要的应对与改变。创造性地突破了割裂式的研究范式,很好地展现双方的互动关系。
三、技术信任的代际更迭
(一)对电影发展的阶段性跃进作用
作者在文中不止一次地强调技术对于电影行业发展的源动力作用,概括性地指出新技术的迭代会产生从炫技到顺应的发展过程。作者对分辨率、VR、摄像机运动和电影特效具有批判性的观点,在肯定其推动电影发展的同时也思考其带来的片面追求新鲜感和特异性的错误价值取向。
(二)技术边界模糊的危机
对于电影技术轨迹的线性发展过程,有声、彩色、立体的发展不断朝着巴赞的“完整电影神话”靠近。然而,技术本体应该具有它应有的技术边界,不能异化价值取向的维度,不能以技术之名而使得电影沦为科技炫耀和哗众取宠的工具。“数字幽灵”也同样存在,当电影的关注点不再是人内心美感的理想化表达,而是完全忠实于现实的机械复刻,电影也背离了其本体论层次上的意义。
四、研究视域和概念体系的局限
尽管全书涉及领域众多,从多个角度对电影美学做出分析,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本书大量将电影和电视两种形式进行对比,但能明显发现其分析具有较明显的滞后性,如仅仅考量直播形式的电视节目,与当下的网络时代的电视使用现状具有脱节风险,没有考虑当代语境下的媒介革新发展。除此之外,本文还缺乏一些本体论上的分析,对于文章提及的如“艺术电影”“技术哲学”各类概念,没有进行深入的本体论证和辨析,也没有明确的概念定义。
五、路径探索:当代电影出路
“思罗斯比将艺术品的文化价值划分为审美价值、精神价值、社会价值、历史价值、象征价值和真实价值。”而从作者对于技术哲学的批判性态度,也更好地启示当代的艺术电影必须兼具思罗斯比这几种价值,不失去对观众的吸引力的同时追求影片的深层高质量内核。从改变“寄生性”的放映模式到探索综合化的类型化叙事再到整个体系的建构与完善。
六、结语
《时空中的曼妙光影——艺术电影美学理论研究》一书为中国本土艺术电影美学发展提供了全新的理论分析框架,从技术和心理两个角度系统梳理电影发展脉络,可以作为电影美学发展的指导性书籍加以现代化应用与推广。
作者: 王博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25级本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