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式经济学的美梦,成为投资者的噩梦
- 2021年08月09日来源:南方企业新闻网
提要:长期以来,“北大光环+上市公司+医药赛道”的逻辑在全国多地承揽了多个产业园,且预期中的投资额往往达百亿以上。但随着未名集团大量违约暴雷,项目运行受到很大冲击,问题重重。
长期以来,“北大光环+上市公司+医药赛道”的逻辑在全国多地承揽了多个产业园,且预期中的投资额往往达百亿以上。但随着未名集团大量违约暴雷,项目运行受到很大冲击,问题重重。此时,曾经号称“本人就是北大资产”的未名实控人潘爱华,在工商资料的信息显示出失信信息已有220多条,已然成为实实在在的“老赖”。
与曾经众多的合作伙伴纷纷爆发控制权之争。即便未名集团早已资金链断裂,未名集团仍继续以“北大校企”的光环,向各地政府描绘伟大蓝图、进而说服政府为其代建新的园区,并反过来以政府继续代建新园区为由欺骗债权人“未名集团仍然形势大好、只是需要时间”,并把负债累累的业务抛给地方政府和债权人。
以合肥半汤生物经济实验区为例,该产业园由未名集团旗下的安徽未名生物经济集团负责建设。早年的宣传通稿显示,项目预计总投资200亿元,建成后仅抗体类药物的年产值就将达500亿元。但实际进展慢于预期,且2018年前后就出现了资金紧张的信号。记者留意到,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栏目下,有自称是安徽未名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的员工在今年1月中旬时反映“公司拖欠员工(全部人员)工资4个月”,2020年9-12月工资未发,并欠发很多员工的报销款。公司有来自国资企业和私募股权基金的投资,但是目前股东投资资金去向不明,资产权属不清,深陷各种相关债务诉讼当中。
未名集团之所以能四处跑马圈地、大规模融资,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其北大光环。不过前述受访者透露,由于校企改制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至新世纪初,彼时相关方对“北大”光环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北大方正、未名集团的股东每年只需要向北大缴纳一笔不多的钱,“像未名集团向北大缴纳的费用可能只有几千万/年”。
未名集团公众号显示,2019年4月底,潘爱华代表未名集团、和中国通用技术集团董事长许宪平共同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中国通用技术集团也是国资委批准的以医药为主业的三家央企之一。但到目前为止,双方并无进一步的深度合作迹象。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的校企改革中,高校孵化的企业从高校剥离、完全回归社会是政策大方向,北大也拥有未名集团的部分资产,“这一部分资产会由哪个国企来接?到目前尚不清楚”。
关于未名集团、未名医药的诸多问题,记者也听过电话和邮件向未名集团相关负责人、未名医药董秘办等求证,截至发稿、未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