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数据...
  • 高端制造|生态环保|汽车|房地产|家居建材|家电|服装|时尚前沿|健康|医药|教育培训|能源化工|文旅

    航旅交运|食品饮品|科技|互联网|手机通信|电子|商业|金融保险|证券|安防|人工智能|乡村振兴|综合

  • 当前位置:南方企业新闻网>要闻> 商业资讯>正文内容
    • 市值蒸发2000亿,信息安全保护的代价如此之大!
    • 2021年08月09日来源:中国网

    提要:滴滴事件算是给国内的各大企业敲了一个警钟,任何企图因为个人利益枉顾国家安全,枉顾信息安全的企业都将付出代价,也终将被人民抛弃。

    6月30日,滴滴成功在纽交所挂牌上市,上市首日股价高开27%、盘中涨幅超12%,市值一度突破675亿元,约合人民币4377亿元。几天后,国家网信办发布公告,因“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滴滴被要求下架App并接受审查。

    截至7月27日收盘,滴滴市值仅剩385.4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497亿元)。从4377亿人民币到2497亿人民币,滴滴市值缩水1880亿。

    一个月,市值损失将近2000亿,与此同时还伴随着不再允许新用户注册,下架旗下所有软件等处罚。市值接近腰斩,没有新用户,老用户好感度下降逐渐抛弃……于一个企业来说,如此代价简直太大了,无异于在“关门”面前徘徊,

    滴滴从国内网约车的霸主直接跌落神坛,可见国家对于信息安全的重视程度有多深。

    虽说滴滴接受审查并不代表已经能够为之定罪,但是网信办拿出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这两部国家安全级别的法条啊!当信息安全上升到国家层面,事态的严重性就可见一斑了。

    滴滴作为中国网约车的龙头企业尚且会试图跳出法律的红线和企业责任感的约束,那我们又如何可以相信自己的个人信息是安全的呢?

    国家出手全面审查滴滴,值得赞许,但不可否认的是,滴滴赴美上市在前,国家审查及要求滴滴整改在后,且网信办的文件中提到的是防范风险扩大,而非避免产生风险。事后把关惩处是一贯的作风,但是如果事后把关不能变成事前把关,那么损失就会永远存在,伤害也会永远存在,我们作为个人,又该如何去相信我们的个人信息能够得到安全的保护?

    滴滴事件算是给国内的各大企业敲了一个警钟,任何企图因为个人利益枉顾国家安全,枉顾信息安全的企业都将付出代价,也终将被人民抛弃。



    责任编辑:蔡媛媛
    相关新闻更多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
    文章排行榜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