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衍生品销售火热 “千亿市场”何以长青
- 2025年08月30日来源:经济日报
提要:衍生品不是附属品,而是IP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过去,国内电影衍生品和电影热映期之间有“时间差”,等周边做好了,观众热情也已经降温。近年来,国内很多影视公司开始提前布局衍生品市场,建立IP价值评估体系,对具备衍生品开发潜力的项目提前规划,同步开发。这种“内容即产品、产品反哺内容”的共生模式,实现IP产业良性循环。
据灯塔专业版,截至8月29日,2025年暑期档总票房(含预售)突破116.44亿元,超2024年暑期档票房成绩。电影散场,消费才刚刚开始。《长安的荔枝》变身“荔枝冰萃”销售火爆;《浪浪山小妖怪》上映首日周边销售额破700万元;《罗小黑战记2》盲盒手办发售当日即售罄。据网络平台数据显示,2025年暑期档电影衍生品收入同比增长120%。
衍生品不仅为电影产业开辟了第二增长曲线,更彰显新型文化消费的巨大潜力。据相关行业统计,电影衍生品消费市场规模已达千亿元级。
托起这个千亿元级市场的是一群年轻人。他们购买的不仅是商品,更是情感认同和身份归属。选择“浪浪山”周边,表达的是自我突破的态度;收藏“流浪地球”模型,展现的是对科幻文化的热情。通过电影衍生品,年轻人找到圈层,识别“同好”。这种“社交货币”属性,让衍生品价值远超实用功能,成为年轻人的精神刚需。
不过,电影热潮之后,能保持市场热度和生命力的衍生品仍然稀缺。一方面,部分影视作品缺乏深厚文化内涵和持久艺术魅力,无法形成持续吸引力,衍生品也就成为无本之木;另一方面,国内衍生品开发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产品设计品类单一,质量参差不齐,难以满足人们对高品质文化消费的需求。“千亿市场”如何长青,成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亟待破解的课题。
电影衍生品本质是文化的物质载体。它将观众对故事的情感依赖,对价值观的认同,转化为可触摸、可收藏、可使用的物品。转化力强不强,取决于IP文化的厚度。因此,开发衍生品先要深耕内容创作,讲好中国故事,传承文化基因,创新表达方式,让IP拥有持久的影响力。只有持续注入优质内容,IP的价值潜力才会进一步增强。
衍生品不是附属品,而是IP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过去,国内电影衍生品和电影热映期之间有“时间差”,等周边做好了,观众热情也已经降温。近年来,国内很多影视公司开始提前布局衍生品市场,建立IP价值评估体系,对具备衍生品开发潜力的项目提前规划,同步开发。这种“内容即产品、产品反哺内容”的共生模式,实现IP产业良性循环。
当下,年轻人的审美需求日益多元,简单贴标、缺乏设计感的衍生品已难以打动市场,唯有兼具故事性、艺术性与收藏价值的精品才能赢得青睐。行业要深入挖掘IP的文化价值,贴近市场需求,开发兼具艺术性和实用性的衍生品。还要创新营销模式,深化与消费者情感联结,利用社交媒体、粉丝社区等平台,构建IP与粉丝的长期互动机制,增强用户参与感和归属感。从IP评估、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到营销推广,形成高效协同的产业链,持续激活IP热度,延长衍生品生命周期。
此外,加强跨行业创新融合,才能让文化的种子在多元土壤中蓬勃生长。要推动影视公司、衍生品设计企业、制造厂商、销售平台等深度合作,构建专业化、标准化的衍生品开发体系。鼓励影视与文旅、时尚、教育等领域跨界融合,创新衍生品形态和商业模式,不断拓展消费场景。
中国拥有丰富的文化IP资源和巨大的消费市场,随着对衍生品价值的日益重视和产业链的不断完善,中国电影衍生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
版权及免责声明:
1.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南方企业新闻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南方企业新闻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2. 南方企业新闻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3.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联系电话:01083834755 邮箱:news@sen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