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数据...
  • 高端制造|生态环保|汽车|房地产|家居建材|家电|服装|时尚前沿|健康|医药|教育培训|能源化工|文旅

    航旅交运|食品饮品|科技|互联网|手机通信|电子|商业|金融保险|证券|安防|人工智能|乡村振兴|综合

  • 当前位置:南方企业新闻网>要闻> 证券>正文内容
    • 石化巨头竞逐循环经济赛道
    • 2025年10月16日来源:证券时报

    提要:近年来,中国石化持续打造塑料循环经济新模式。早在2021年,中国石化就发起塑料循环绿色行动联盟倡议,联合同济大学循环经济研究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等23家研究院所、行业协会、品牌企业,聚焦创新材料开发、应用、回收和循环利用,致力于提高物理回收再利用的效率和品质,推进化学回收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建设塑料循环经济新模式。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化”)在绿色转型的棋局上再落一子。

    近日,中石化循环利用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石化循环科技”)成立。该公司经营范围覆盖再生资源回收、加工、销售,塑料与橡胶制品制造,生物基材料销售等多个环节,这意味着中国石化在循环经济领域迈出重要一步。

    天眼查App信息显示,中石化循环科技注册资本2亿元,由中国石化全资子公司中国石化化工销售有限公司100%持股。

    这不是中国石化首次涉足循环经济。往前回溯,2024年10月18日,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在天津正式挂牌成立,企业主责为资源循环利用。该公司由国务院、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化集团”)、华润(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铝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其中,中国石化集团持股20%,主要负责废塑料循环利用。

    近年来,中国石化持续打造塑料循环经济新模式。早在2021年,中国石化就发起塑料循环绿色行动联盟倡议,联合同济大学循环经济研究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等23家研究院所、行业协会、品牌企业,聚焦创新材料开发、应用、回收和循环利用,致力于提高物理回收再利用的效率和品质,推进化学回收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建设塑料循环经济新模式。

    据了解,中国石化已实现生物可降解塑料工业化生产,中国石化旗下仪征化纤公司已实现PBST、PBAT、PBSA三种生物可降解塑料工业化生产。中国石化旗下九江石化以“小改大、重改轻、循环利用”为原则,推动原料包装绿色化升级,减少废弃铁(塑)桶产生量。

    事实上,“双碳”目标下,不仅是中国石化,石油化工巨头纷纷涌入循环经济赛道。天眼查App显示,今年6月份,上海乐橘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乐橘科技”)引入股东中国石油集团昆仑资本有限公司,持股13.0181%。早在2023年4月份,乐橘科技在B轮融资中引入中国石化化工销售有限公司,持股13.3459%。此外,该公司股东还包括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持股11.7426%。

    资料显示,乐橘科技成立于2018年,主要包括回收再生、循环物流、智能设备三大业务板块。该公司打造超级工厂,回收工业端和消费端废旧塑料,实现资源再生利用;通过循环共享包装,建立起“生产—循环租赁—回收—再生”的生态闭环。

    为何石化巨头纷纷投资这样一家循环经济企业?华安证券化工及新材料首席分析师王强峰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乐橘科技的商业模式与石化企业紧密相连:“化工企业在销售化工产品时需要进行包装和运输,其中涉及包装袋及产业线使用的托盘等耗材。由于包装体量庞大,且涉及出口业务,部分海外市场对产品包装有明确的碳排放要求,必须符合绿色包装标准。”

    王强峰进一步分析称,对于万华化学、中国石化等化工企业而言,乐橘科技一方面能提供绿色包装认证;另一方面,通过全流程监测精确计算包装环节的碳排放数据,满足下游客户对碳足迹的核查要求。

    王强峰认为,对于石化企业来说,布局循环经济是大势所趋。在降碳与绿色转型的背景下,可循环利用成为重要路径之一,与生物基材料并列为两大方向。在循环经济领域的积极作为,既能够满足下游客户需要,也符合企业的ESG发展理念。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石化企业通过推动废弃物的回收与循环利用,能够有效降低对原油资源的依赖,减少石油消费,契合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对石化企业而言,构建“生产—回收—再利用”的闭环体系,不仅延伸了产业链,也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

    王强峰表示,化工、能源与矿产领域的巨头企业,共同推进循环经济,体现了行业领军者的责任与担当。

    “随着相关技术不断进步、商业模式逐步成熟,以及国家政策持续支持,循环经济有望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前景广阔。”林伯强补充说。



    版权及免责声明:
    1.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南方企业新闻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南方企业新闻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2. 南方企业新闻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3.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联系电话:01083834755 邮箱:news@senn.com.cn

    责任编辑:周峰菊
    相关新闻更多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
    文章排行榜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