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数据...
  • 高端制造|生态环保|汽车|房地产|家居建材|家电|服装|时尚前沿|健康|医药|教育培训|能源化工|文旅

    航旅交运|食品饮品|科技|互联网|手机通信|电子|商业|金融保险|证券|安防|人工智能|乡村振兴|综合

  • 当前位置:南方企业新闻网>要闻> 文旅>正文内容
    • “演出+旅游”成为文旅消费新潮流
    • 2025年09月23日来源:环球网

    提要:随着暑期演出消费热度持续上升,各地在持续提升演出产品品质的同时,也在不断丰富演出形态。如在分布于全国12个城市的千古情景区,宋城演艺通过推出“千古情音乐节”、利用景区剧院资源开展研学讲座,为游客打造“外场热闹、内场高级”的双重体验。“从硬件上看,我们的剧院矩阵具有明显优势,75个剧院拥有17.5万个座位,加之声光电与空调系统,可为研学讲座提供良好的硬件支持。”宋城演艺相关负责人说。

    全国营业性演出(不含娱乐场所演出)12.63万场,较2024年同期增长4.18%;票房收入151.35亿元,同比增长3.90%;观众4223.32万人,同比增长5.17%……这是今年国内演出市场在暑期(7至8月)交出的成绩单。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日前发布的《2025年暑期全国演出市场简报》(简称《简报》)显示,今年暑期以来,国内文旅市场持续火热,演出市场进一步优化消费场景,在产品内容和形式上响应市场需求、促进消费升级,为暑期消费注入强劲动力。

    今年七八月,从演唱会到音乐节、从音乐剧到话剧、从相声到脱口秀,各类演出在国内风生水起。据《简报》统计,具有持久口碑的优质剧目仍是专业剧场的票房主力。以舞剧为例,创排已46年的经典舞剧《丝路花雨》在甘肃黄河剧院连续演出10场;2016年首演的舞剧《杜甫》在成都、哈尔滨多地巡演,广受好评;杨丽萍作品《孔雀》《平潭印象》《春之祭》等在暑期接连登台……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潘燕表示,当前的演出消费越来越呈现高品质特点,尤其是剧场演出,消费者对其艺术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客观上,口碑效应成为剧场演出产品发展观演人群的关键。

    随着暑期演出消费热度持续上升,各地在持续提升演出产品品质的同时,也在不断丰富演出形态。如在分布于全国12个城市的千古情景区,宋城演艺通过推出“千古情音乐节”、利用景区剧院资源开展研学讲座,为游客打造“外场热闹、内场高级”的双重体验。“从硬件上看,我们的剧院矩阵具有明显优势,75个剧院拥有17.5万个座位,加之声光电与空调系统,可为研学讲座提供良好的硬件支持。”宋城演艺相关负责人说。

    “从一线城市地标场馆到文旅新场景,从沉浸式体验到跨界‘破圈’的艺术实验,演出市场正以多元形态诠释创新的深层内涵,践行文旅融合的深度探索。”潘燕认为,今年暑期各地演出场所越来越多地尝试结合地域文化探索新项目,向文旅型剧院转型,由此带来更多元的演出产品及以演出为核心的文旅产品。如哈尔滨大剧院在暑期推出沉浸式旅拍,根据多部音乐剧主题场景与角色,设计音乐剧快闪长廊,让观众借角色在沉浸式片场体验不同的人生。

    《简报》显示,今年暑期全国5000人以上大型营业性演出票房和观众人数保持上升趋势,如7月在乌鲁木齐举办的2025新疆超级草莓音乐节,活动两天参与人数达7.99万。

    “演出市场日益火爆,一个重要原因是消费需求的变化——大众越来越热衷于体验型消费。对年轻消费群体来说,情绪价值正成为他们买单的重要驱动力。去看一场演唱会、参加一个音乐节、体验一部沉浸式剧目……亲临演出现场成为广受年轻人欢迎的情绪表达和情感满足方式。”潘燕说,情绪价值消费如今已是演出市场的风向标之一。

    对精打细算的消费者来说,不远千里奔赴一座城,当然不能仅停留在看一场演出。“为一场演出打卡一座城”已然成为文旅消费新潮流,尤其是在暑期这个全年旅游消费的高峰时段。各地密集出台了针对性消费补贴等促进演出市场消费的相关政策——上海推出的“乐赏上海”文化消费券可抵扣话剧、歌剧、音乐会等演出票务消费,北京发放2000万元专项补贴形成“演出+赛事+旅游”立体化消费激励体系,厦门推出一系列“票根福利”……这些举措有力激发了“演出+旅游”消费的潜力。

    “票根串联起的碎片化消费场景,形成了‘1+1>2’的放大效应,既满足了广大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又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可持续价值。尤其是演唱会、音乐节等大型演出,已形成‘3小时演出撬动72小时消费’的模式,将观众的停留时间延长至不少于3日。”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研究员孙佳山认为,这类演出旅游产品具有一业兴带动百业旺的乘数效应,将“演出共鸣”延伸为“文化共情”,使观演记忆与演出所在地的文旅形象深度绑定,进而激活相关地域文旅资源。



    版权及免责声明:
    1.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南方企业新闻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南方企业新闻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2. 南方企业新闻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3.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联系电话:01083834755 邮箱:news@senn.com.cn

    责任编辑:周峰菊
    相关新闻更多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
    文章排行榜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