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数据...
  • 高端制造|生态环保|汽车|房地产|家居建材|家电|服装|时尚前沿|健康|医药|教育培训|能源化工|文旅

    航旅交运|食品饮品|科技|互联网|手机通信|电子|商业|金融保险|证券|安防|人工智能|乡村振兴|综合

  • 当前位置:南方企业新闻网>要闻> 能源化工>正文内容
    • 能源转型的破局之道,天然气该担当什么角色?
    • 2025年05月24日来源:中国经济网

    提要:面对“可再生能源为唯一目标”与“全面利用多种能源”的能源转型路径之争,大会达成重要共识:综合性路径将有助于保障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可负担性与可持续性,确保全球能源转型的进程平稳有序、包容普惠。

    近日,被称为全球燃气行业“奥林匹克盛会”的第29届世界燃气大会在北京举办,这是大会自1931年创办以来首次落地中国。来自全球70多个国家的3000余名嘉宾围绕能源安全、绿色转型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2035年天然气消费达峰,多角色支撑转型

    当前,全球能源体系正经历深刻变革。国际燃气联盟主席李雅兰表示,天然气是全球第三大能源,年消费量超过4万亿立方米,在能源结构中占比24%,是实现能源低碳转型的关键能源。

    过去十年,中国天然气消费增量占全球三分之一,成为全球天然气增长的主要引擎。

    我国“十四五”能源规划提出,到2025年,天然气年产量将突破2300亿立方米,储气设施与管网建设同步提速,形成更强保障能力。

    中国石化董事长马永生表示,在“双碳”目标下,天然气预计将在2035年前后达到消费峰值。他指出,“全球市场格局正在加速演变,国际合作是破局关键。”

    作为中国最大海上油气生产商,中国海洋石油集团公司董事、总经理周心怀认为,“天然气已成为推动全球能源转型的重要动力。”过去五年,中海油年进口LNG(液化天然气)占全国总量约一半,通过“海气+LNG”双轮驱动,有效保障了区域能源安全。周心怀强调,LNG具备高度灵活性,可在极端天气、地缘冲突等场景中稳定供能;作为低碳能源,LNG支撑全球绿色转型。其发展不仅重塑天然气市场格局,也正深刻影响全球能源体系的演进。

    大会期间,国际燃气联盟(IGU)发布的《2025年全球LNG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LNG贸易量同比增长2.4%,展现出行业韧性。国际燃气联盟战略与宣传总监Mark McCrory透露,未来LNG将在船舶替代燃料、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减甲烷排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产业正加速推进从传统高碳能源,向绿色清洁能源的战略转型。

    转型路径之争,多能互补还是单一选择

    面对“可再生能源为唯一目标”与“全面利用多种能源”的能源转型路径之争,大会达成重要共识:综合性路径将有助于保障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可负担性与可持续性,确保全球能源转型的进程平稳有序、包容普惠。

    在李雅兰看来,全球能源转型必须以安全为前提。当前,全球正面临能源贫困、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等问题,能源低碳转型迫在眉睫。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相较于单一依赖可再生能源,统筹利用天然气等多种能源的综合路径,更有利于保障能源安全。在全球能源革命与科技革命交织的新格局下,天然气将继续作为关键过渡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共同构建清洁、高效、可持续的全球能源体系,形成“互补式发展”新格局。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行长金立群强调,尽管全球能源正在向“零碳”迈进,但能源安全与现实可及性仍是多数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核心问题。他呼吁,“能源投融资应坚持清洁、公正、可持续的原则,推动绿色金融真正落地发展中地区,以金融工具回应现实诉求,实现包容性发展。”

    能源与科技同频共振,构建新型能源体系

    全球各国正加速实施能源结构调整政策,CCS(碳捕获与储存)、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减排技术加速落地。

    国家管网集团总经理何仲文指出,能源革命与科技革命必须同频共振。油气管道行业正面临安全绿色发展与智能化升级的双重使命,科技创新毫无疑问是重构行业生态、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国家管网集团研发的大型长输天然气管网在线仿真系统破解了制约我国大型油气管网的技术难题,填补了国内管网仿真工业产品的空白,保障了能源数据安全与自主可控,为智能管网建设和能源转型提供了核心技术支撑。

    天然气既承载着保障能源安全的现实使命,也肩负着孵化低碳技术的战略功能。转型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需要智慧平衡的必答题。在多能互补中培育新的增长点,在开放合作中破解转型困局,这或许正是全球能源治理的破局之道。 (中国经济网记者王婉莹)




    版权及免责声明:
    1.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南方企业新闻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南方企业新闻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2. 南方企业新闻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3.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联系电话:01083834755 邮箱:news@senn.com.cn

    责任编辑:周峰菊
    相关新闻更多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
    文章排行榜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