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数据...
  • 高端制造|生态环保|汽车|房地产|家居建材|家电|服装|时尚前沿|健康|医药|教育培训|能源化工|文旅

    航旅交运|食品饮品|科技|互联网|手机通信|电子|商业|金融保险|证券|安防|人工智能|乡村振兴|综合

  • 当前位置:南方企业新闻网>要闻> 能源化工>正文内容
    • 储能业“缺芯潮”再起,多家上市公司在手订单饱和
    • 2025年09月11日来源:证券时报

    提要:阿特斯尽管受光伏业务拖累公司整体净利润同比下降,但储能业务的增长成为重要支撑,储能系统产品收入约为44.3亿元,占公司当期营业收入比例约为21.04%,同比实现增长。

    进入9月,储能行业“一芯难求”的旺盛需求引爆资本市场。

    Wind数据显示,近期多只储能电芯个股表现强势。最近五个交易日,南都电源(300068.SZ)涨近20%;国轩高科(002074.SZ)近五个交易日涨超10%;亿纬锂能(300014.SZ)、鹏辉能源(300438.SZ)涨幅近10%;港股市场上,中创新航(3931.HK)涨超24%,瑞浦兰钧涨超6%。

    而这轮股价异动的背后是全球储能需求大爆发与位次洗牌的集中体现。

    储能业务成上市公司增长点

    上半年财报季落下帷幕,储能赛道头部企业交出亮眼成绩单,行业洗牌已初见端倪。

    收入方面,多家涉足储能业务的上市公司实现高增长,储能业务为之提供了重要支撑。

    2025年上半年,阳光电源(300274.SZ)储能业务收入178.03亿元,同比激增127.78%;德业股份(605117.SH)工商储业务显著起量,2025年上半年储能电池营收14.22亿元,同比大增85.80%。科陆电子(002121.SZ)接近一半的营收来自储能业务,达12.82亿元。

    阿特斯尽管受光伏业务拖累公司整体净利润同比下降,但储能业务的增长成为重要支撑,储能系统产品收入约为44.3亿元,占公司当期营业收入比例约为21.04%,同比实现增长。

    电芯环节,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第一的宁德时代(300750.SZ)上半年储能电芯以55GWh出货量牢牢占据全球第一。但二梯队企业正加速缩小与龙头的差距,亿纬锂能储能电池出货量28.71GWh,同比增长37.02%;欣旺达(300207.SZ)储能系统出货量8.91GWh,同比大涨133.25%;南都电源2025年上半年储能系统出货量4.2GWh,同比增长110%。

    进入下半年,整体交付需求更加旺盛,这来自于去年及今年上半年源源不断订单的传导。

    传导到生产环节,多家上市公司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了产能饱和的情况。

    宁德时代2025年上半年的产能利用率达到惊人的89.86%;亿纬锂能2025年二季度产能利用率已回升至80%;瑞浦兰钧户储领域出货量登顶,自2025年第二季度以来,其储能电芯产能利用率保持在90%以上,7月份甚至达到100%。中创新航欧洲、东南亚市场拓展加速,动储电池出货同比增150%,产能利用率大幅提升。

    这与一年前行业产能利用率不足35%的窘境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储能行业似乎正穿越漫长的寒冬,迎来复苏的曙光。

    在供需关系反转的当下,储能行业逐渐走出价格旋涡。

    行业增长具备高确定性

    在2025年年初,高盛集团发布了一份储能报告,指出电池储能系统(BESS)正成为全球电池市场的核心增长点。报告数据显示,BESS市场份额已从五年前的5%上升到2024年的25%,到2030年预计将累计装机3.2TWh,是市场此前预期(300GWh)的10倍,年复合增速达到70%。

    这一乐观预测在2025年上半年得到充分验证。

    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下称“储能应用分会”)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达到246.4吉瓦时,同比增长115.2%。这远远超过上半年全国新型储能9491万千瓦/2.22亿千瓦时的装机规模及29%的增速。

    另一边,国内市场需求还在继续增长,8月招标市场继续上行。据统计,EPC(含PC)招标规模9.4GW/28.5GWh,同比增长51.8%/99%,环比增长55.6%/60.1%。储能系统招标规模4.5GW/17.4GWh,环比增长30.5%/56.3%。

    五矿证券研究所认为,在中国储能市场,取消强配是储能具备经济性的标志,类似2019年的风光平价。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副秘书长冯思遥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储能需求的快速增长,并不是偶然事件,而是政策与市场机制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储能从过去被动的“配储角色”真正进入了市场化阶段,收益率和确定性得到一定提升。政策驱动下的容量补偿和市场化的峰谷价差套利,成为两条可复制的盈利路径。

    在内蒙古、甘肃等地,容量补偿让项目具备稳定现金流,部分项目的内部收益率有所提升;而在山东等地区,峰谷价差持续拉大,套利空间可观。这种政策红利加上市场空间打开,使得大量资本涌入。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内蒙古开工的项目已经超过50GWh,内蒙古分列EPC和储能系统招标规模榜首。这是因为,政策红利正在激发市场空间进一步打开,也有望激发大量资本涌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截至今年6月底,内蒙古已发放放电量补偿金2亿余元,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探索储能可持续商业模式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此外,海外市场同样处于全面加速阶段。据储能应用分会的数据,2025年上半年中国储能企业新签海外订单199个,规模突破160GWh,同比增长220.3%。阳光电源、海辰储能、楚能新能源等企业在欧美、中东、东南亚市场斩获大额订单,全球化布局成效显著。

    冯思遥认为,欧美因政策激励需求激增,中东和澳洲市场规模快速扩展,东南亚、中亚、非洲和拉美等新兴市场也在释放巨大潜力,储能产业的全球化成长逻辑愈加清晰。整体看,未来三年全球储能仍有望保持在30%左右的年均增速。



    版权及免责声明:
    1.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南方企业新闻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南方企业新闻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2. 南方企业新闻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3.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联系电话:01083834755 邮箱:news@senn.com.cn

    责任编辑:周峰菊
    相关新闻更多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
    文章排行榜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