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数据...
  • 高端制造|生态环保|汽车|房地产|家居建材|家电|服装|时尚前沿|健康|医药|教育培训|能源化工|文旅

    航旅交运|食品饮品|科技|互联网|手机通信|电子|商业|金融保险|证券|安防|人工智能|乡村振兴|综合

  • 当前位置:南方企业新闻网>要闻> 能源化工>正文内容
    • 新兴储能技术路线之争:钠电池能否后来居上
    • 2025年09月19日来源:中国网

    提要: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柳新岩分析,美国发布的《储能大挑战路线图》提出,建立锂离子电池回收中心,并出台相关的奖励措施,支持电池的回收利用。美国国家锂电池发展路线图中提出,实现锂电池报废再利用和关键原材料的规模化回收,2030年电网储能电池回收率达到90%。欧洲则提出到2030年要实现锂的回收率达到90%,钴和镍的回收率达到95%的目标。

    9月17日至18日,在2025世界储能大会现场,业界围绕新型储能的技术路线演绎展开探讨。当前占据绝对主流的锂电池,被部分嘉宾认为可能继续是未来十年储能市场的“主角”。而与锂电池技术相近的钠电池,依然有较高的市场化预期,钠电池头部企业之一的中科海钠目标是在未来2至3年做到比肩磷酸铁锂电池。

    从更大的视角看,锂电池之所以能够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主要是其擅长的8小时以内储能,是未来一段时期的主要储能需求。而随着储能需求向跨季节、跨年度等更长时长扩展,谁将是长时储能市场的“主角”还未有定论。甚至电力的长时间存储,是使用电化学路线,还是用储热、储氢等方式,尚在探讨之中。

    未来十年锂电池或依旧是主流路线

    国家电网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首席技术专家惠东分析称,预计未来十年,储能市场中的主体需求是日间调节(8小时储能),而锂电池很可能继续在这个市场中保持领先地位。其判断依据是,目前锂电池储能经济性是所有新型储能技术中最好的,并且它已经历了产业应用中的大量试错过程,而且技术还在快速进步。

    对于更长时间的储能,比如跨周、跨季节的储能,惠东则认为,储电是不是最好的形式还值得研究,可能其他类型的储能形式更为合适。

    国际可再生能源署在大会上发布的《光伏与储能助力能源转型》完整版报告称,锂电池仍是当前最具经济性且已实现规模化应用的储能技术。

    国际可再生能源署看好锂电在长时储能市场的突破潜力。上述报告认为,随着电池技术持续进步,锂电池储能正逐步突破到4至8小时甚至更长的响应时长,未来将成为长时储能的重要技术储备之一,以满足电网对更长时间跨度的灵活调节需求。

    在看到锂电池前景的同时,锂资源的有限性同样受到嘉宾关注。目前,美国、欧洲等地均强调锂电池回收与资源循环利用。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柳新岩分析,美国发布的《储能大挑战路线图》提出,建立锂离子电池回收中心,并出台相关的奖励措施,支持电池的回收利用。美国国家锂电池发展路线图中提出,实现锂电池报废再利用和关键原材料的规模化回收,2030年电网储能电池回收率达到90%。欧洲则提出到2030年要实现锂的回收率达到90%,钴和镍的回收率达到95%的目标。

    钠电池目标“比肩”磷酸铁锂电池

    柳新岩表示,当前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三条研发路线并行,能量密度达到了160瓦时每千克左右,循环寿命达到8千次,负极材料方面硬碳负极材料具有较高的理论容量、较长的循环寿命,目前来看最具有商业化的潜力。

    中科海钠副总经理康利斌介绍,目前钠电池已在电力储能领域开启小规模应用,相比于铅酸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钠电池的低温性能、倍率性能及安全性目前得到了行业和下游应用方的认可。

    中科海钠钠电池已实现能量密度160瓦时每千克,2C充放循环一万次。在零下40至零下45摄氏度范围内,钠电池可以正常使用。不过,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方面,目前钠电池比磷酸铁锂电池略差。

    “未来2至3年,通过研发和技术迭代,钠电池有希望追齐甚至优于磷酸铁锂。”康利斌称。成本方面,因为钠电池产业规模、上下游的配套目前不及磷酸铁锂电池,因此成本处于高位。随着能量密度的进一步提升和应用规模扩大,钠电池成本有望稳步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宁德时代也在推动钠电池应用。9月17日,宁德时代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钠电池能量密度比锂电池略低,但低温性能、碳足迹、安全性能均更有优势。具体来看,钠电池将有助于开拓严寒地区市场,拓宽新能源应用的区域边界。宁德时代称,钠电池“可以覆盖超四成的国内乘用车市场需求”。

    “大型的储能装备安全是底线,经济性是生命线,资源确定了上限。”南方科技大学碳中和能源研究院院长赵天寿就如何选择储能技术路线时分析称。




    版权及免责声明:
    1.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南方企业新闻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南方企业新闻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2. 南方企业新闻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3.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联系电话:01083834755 邮箱:news@senn.com.cn

    责任编辑:蔡媛媛
    相关新闻更多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
    文章排行榜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