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车业稳增长明确路线图
- 2025年09月22日来源:中国网
提要:工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为实现上述目标,《工作方案》从扩大国内消费、提升供给质量、优化发展环境、深化开放合作4个维度,提出了15个方面工作举措和3个方面保障措施,推动汽车行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8部门近日联合印发《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以下简称《工作方案》)。《工作方案》提出,2025年,力争实现全年汽车销量3230万辆左右,同比增长约3%,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1550万辆左右,同比增长约20%;汽车出口保持稳定增长;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左右。2026年,行业运行保持稳中向好发展态势,产业规模和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
工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为实现上述目标,《工作方案》从扩大国内消费、提升供给质量、优化发展环境、深化开放合作4个维度,提出了15个方面工作举措和3个方面保障措施,推动汽车行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加快全面市场化
9月17日,吉利银河M9在杭州上市。“作为吉利全域AI体系力赋能的AI时代新汽车,吉利银河M9汇聚前沿科技,在空间、安全、驾控、节能、智能方面,以全域AI革新旗舰体验,树立起主流大六座SUV的价值新标杆。”吉利汽车集团CEO淦家阅说。
今年前8个月,吉利汽车集团实现销量189.7万辆,同比增长47%。“因为各个产品都在自己的细分领域里有比较好的表现,我们就把全年销量目标从271万辆调整到300万辆。”淦家阅称,“《工作方案》的出台,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对汽车市场的信心。”
《工作方案》提出,着力扩大国内消费,加快新能源汽车全面市场化拓展。其中,加力推进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推动25个试点城市新增推广城市公交、出租、物流配送等领域新能源汽车70万辆以上。持续组织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和县域充换电设施补短板试点,提升乡村居民用车电动化水平。积极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推动中远途、中重型燃料电池商用车规模化应用。制定促进换电模式发展指导意见,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这些具体措施,为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稳定增长,增添了新动力,打开了新空间。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962.5万辆和96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7.3%和36.7%,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5.5%。专家表示,当前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驱动我国汽车市场的增长主力,完成此次《工作方案》提出的“全年新能源汽车销量1550万辆左右,同比增长约20%”的目标没有悬念。
围绕促进汽车消费,《工作方案》还就贯彻落实“两新”政策,开展汽车流通消费改革试点,促进二手车高效流通提出细化举措。
“两新”政策实施对消费拉动明显。“截至9月10日,今年汽车‘以旧换新’申请量已经达到830万份。”针对新出台的《工作方案》,商务部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司一级巡视员耿洪洲表示,商务部将大力提振消费,扩大国内需求。抓好汽车以旧换新政策落实,持续优化平台功能,让补贴资金及时、便捷直达消费者;推进汽车流通消费改革试点走深走实,破除束缚汽车消费的限制性措施,推动从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畅通汽车循环利用链条,严厉打击非法拆解报废机动车相关违法违规行为。
提升供给质量
中汽协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2105.1万辆和2112.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7%和12.6%。这也是我国汽车产销量同期首次双超2000万辆。按此增长势头,全年增长有望超双位数。
不过,此次《工作方案》对2025年的汽车销量只提出了约3%的增长目标,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目标也只有约20%。有分析认为,这两个目标看似保守,实则充满智慧。
专家表示,今年前8个月的增长很大程度上是靠“价格战”换来的,这种透支未来的增长模式并不可持续。《工作方案》中提出的约3%和20%的目标实际上传递了两个重要信号。
一是稳定市场信心。在“价格战”后市场情绪趋于观望的背景下,给出一个明确的官方增长预期,能有效提振产业链上下游的信心,避免因预期不稳导致投资和生产的波动。二是引导理性增长。不设定一个激进的高增长目标,实际上是在给行业“降温”,暗示行业应告别“以价换量”的内卷式竞争,将重心转移到提升技术创新和价值创造上来。
工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工作方案》在着力扩大需求的同时,注重以高质量供给引领需求、创造需求,并提出以技术创新激发潜在消费需求、以标准升级引领产品质量提升、加快汽车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等工作举措。
当前,我国汽车产业已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规模。相较发展速度,行业更需要质量和服务升级。“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吉利推出的星愿、星耀8等车型成为爆款,最主要原因还是产品质量和性能体验好。”淦家阅认为,汽车行业真正的竞争优势最终依靠价值创造,需要车企从技术创新、产品品质、用户体验等维度发力。
深化开放合作
9月15日,小鹏汽车宣布与位于奥地利格拉茨的麦格纳工厂展开深度合作,借助该工厂现有的成熟生产线,开启欧洲本地化生产,首批小鹏G6与小鹏G9已量产下线。
奥地利格拉茨麦格纳工厂是全球最大且唯一生产奔驰G级的制造商,拥有百年积淀和超过300万辆的整车量产经验。麦格纳将为小鹏提供现有生产线支持,双方采用委托生产模式并逐步加深本地化程度。
“与麦格纳的合作,精准契合我们强化欧洲业务能力的长期愿景与战略布局。小鹏汽车德国慕尼黑研发中心已正式启用。这意味着,小鹏汽车在欧洲已完成从研发到批量生产的全价值链布局,为全球化战略迈出关键一步。”小鹏汽车副董事长兼联席总裁顾宏地说。
汽车是高度全球化的产业,深化开放合作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道必答题。“尽管全球经贸环境存在诸多风险,而且国际化发展历来都是挑战重重,但对中国车企来说,仍然必须积极推进全球化布局,而不是被动等待、简单观望。因为风险从来都伴随着收益,挑战也总是蕴含着机遇。”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赵福全说。
赵福全解释,这就像当年外资车企来华时,同样面临种种困难。一些企业因此信心不足、犹豫不前。而那些敢于先行尝试、大胆布局并坚持投入的外企则抢占了先机,在中国站稳了脚跟并获得了丰厚的回报,部分企业甚至因此改变了自己在全球汽车产业版图中的地位。
在日前举行的德国国际汽车及智慧出行博览会(慕尼黑国际车展)上,中国共有116家展商参展,成为此次车展除德国以外参展商最多的国家。
“中方希望把自己的产品向欧洲的企业和消费者进行分享,这体现中方企业的开放态度。”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汽车国际化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孙晓红表示,欧洲企业也希望并需要与中国企业合作。毕竟在中国开发汽车能够节省30%时间和40%成本,这种效率和竞争性也是欧洲企业目前急需的。
当前,跨国车企与中国企业的合作已超越车型与技术,延伸至供应链与生产环节。一系列合作案例表明,中国已不仅是欧洲车企的重要市场,更是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要伙伴。
谈及此次首次面向公众展示的新世代首款量产车型BMW iX3,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称,这是迄今“中国化”程度最高的宝马车型,“它不仅回应了中国消费者的需求,也释放出宝马长期深耕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号”。
“‘新世代’车型没有中国供应商的支持是无法完成的。”齐普策说,中国的供应链体系、工程能力和数字化进程,为宝马全球研发和制造注入了活力。在宝马的全球战略中,中国已从单纯的“销售市场”转变为“研发与创新的重要支点”。
“中国汽车产业要拥抱世界、融入世界,未来国际化占比会越来越大。”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监事长、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长李开国认为,未来5年、10年后,国内销量有可能在2800万辆左右,但与中国汽车产业基因有关的产品在全球销售会超过4000万辆。现在是在中国造、外国卖,未来主要形态是在外国造、外国买,后者会超过在中国造、外国卖的比例。这更符合全球经济逻辑。
不过,在全球化进程中,李开国强调,“我们要成为行业引领者,促进当地汽车社会和汽车文明、工业文明发展,与当地经济共同发展,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不仅要把产品卖出去,还要从文化、经济、社会发展融入本地,成为属地化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经济属地化作出贡献,进而体现我们的价值”。
版权及免责声明:
1.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南方企业新闻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南方企业新闻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2. 南方企业新闻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3.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联系电话:01083834755 邮箱:news@sen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