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韩资企业在青岛情况调查报告
- 2025年09月04日来源:南方企业新闻网
提要:走在这座城市的街巷,你很难忽略韩资制造的存在——事实上,每三家韩企中就有一家属于制造业。它们隐身于大大小小的厂房中,生产从汽车零件到家电配件各类产品,构成青岛外资经济中一支低调却关键的力量。更令人惊讶的是,其中四成企业来青仅1-3年,“年轻”,成为这批企业的共同标签。
2025年8月份,正在美国读高中的邱也宁同学,利用暑假时间走访了家乡24家韩资企业,覆盖制造、物流、IT等多个领域,真实记录下它们在青岛的生存与发展现状。
一个鲜明的趋势浮出水面:中韩合资,正成为主流模式。调查显示,约60%的受访企业以“中韩合资”形式运营,纯韩资企业仅占4%。
走在这座城市的街巷,你很难忽略韩资制造的存在——事实上,每三家韩企中就有一家属于制造业。它们隐身于大大小小的厂房中,生产从汽车零件到家电配件各类产品,构成青岛外资经济中一支低调却关键的力量。更令人惊讶的是,其中四成企业来青仅1-3年,“年轻”,成为这批企业的共同标签。
“订单比去年稳了一些。”一位在城阳电子厂工作五年的李组长这样说道。超半数企业形容当前运营“还不错”,25%认为“还算过得去”。但与此同时,近六成从业者却敏锐地察觉到:街面上的韩企招牌,正在变少。
看似矛盾的背后,是企业“本地化”程度的加深。88%的受访企业表示,已经适应青岛市场。有企业主直言:“现在反而比三年前好做事”。
那么,什么在影响韩企的神经?中韩关系位列首位,超过80%的问卷将其列为核心因素。“就像看天气预报才决定出不出海”,一位二十年老外贸人道出其中关切。政策法规(71%)与市场变化(67%)紧随其后,成本压力反而排在最末。
邱也宁同学的三个关键发现,勾勒韩企生存断面:
百人制造企业喜忧参半:近半数运转良好,但所有经营困难企业也都集中于这一规模;
适应能力决定发展态势:成功本土化的企业中,40%正持续扩张;而尚未适应者中,三分之一已在收缩或撤离;
配套企业与主企之间存在认知差:合资企业员工多熟悉行业动态,但为中资配套员工中,九成坦言“不太了解”。
展望未来,四种态度分化明显:
乐观派(30%)期待更多韩企到来:“最好再建一个韩国城”;
务实派(50%)持谨慎态度:“说不准,先干好眼前”;
观望派(10%)紧盯国际局势:“得看首尔和北京的动向”;
忧虑者(10%)面对空置厂房感叹:“好景未必长久”。
“我们最盼两件事”,某合资食品厂中方代表说道:“七成企业希望有更优惠的招商政策,六成盼中韩关系持续回暖。”这些期盼已化作具体建议——调查表的留白处,“减税”“人才培训”与“技术合作”被一次次圈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