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行开平三埠支行成功堵截一起电信诈骗案
- 2025年09月23日来源:南方企业新闻网
提要:伪装“技能培训”外衣:以“好声音养成计划”“配音赚钱”为噱头,将诈骗包装成“学习技能+兼职赚钱”的正规项目,降低客户警惕性。
【案例介绍】
2025年6月23 日,农行开平三埠支行成功堵截了一起电信诈骗案件,为客户挽回 6280.00元的经济损失。客户黄女士到开平三埠支行向工作人员申请办理信用卡现金分期7000元,用途是交学费。农行客户经理了解客户业务需求后,指导客户拨打我行信用卡客服热线申请办理。随后,客户要求对分期资金提现。客户经理在协助客户办理过程中,通过交谈了解到,资金是她学习配音的费用,通过某平台为每一篇文章配音可获得返还100元人民币。谢经理以高度的责任心和敏锐的风险识别能力,察觉到客户疑似遭遇诈骗,于是立即报告当班的运营主管,运营主管迅速介入,引导客户至独立区域耐心劝导客户,经深入了解到客户是通过某平台看到一个链接——“飞翔100天培训营老师好声音养成计划”,并通过某社交APP添加了一个备注为梨*一金*教练的联系人,“梨*一金*教练”邀请客户加入该培训营,并要求缴纳2000元意向金,后续再支付6280元,即可接收配音任务获得回报。经过网点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分析劝解,最终成功让客户意识至自己遭遇了诈骗,主动放弃支付剩余款项,并对我行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案例分析】
该案例是银行一线员工成功堵截电信诈骗的典型范例,核心在于员工风险意识与主动沟通识别能力的结合,同时也反映出当前“培训+返利”类诈骗的新特点,具体可从诈骗模式、银行应对、客户警示三方面分析:
一、诈骗模式核心特征(精准定位“低风险高回报”心理)
1. 伪装“技能培训”外衣:以“好声音养成计划”“配音赚钱”为噱头,将诈骗包装成“学习技能+兼职赚钱”的正规项目,降低客户警惕性。
2. 阶梯式收费诱导:先收取2000元“意向金”建立初步信任,再要求支付6280元“后续费用”,逐步套取资金,符合诈骗“小额试水、大额收割”的常见逻辑。
3. 社交平台引流:通过“某平台链接+社交APP联系人”的方式触达客户,利用非官方渠道的隐蔽性规避监管,增加追踪难度。
二、银行成功堵截的关键因素(流程与意识双重保障)
1. 员工主动沟通破疑点:客户经理未仅按“办理业务”流程操作,而是通过交谈发现矛盾点——客户称用途是“交学费”,实际是“配音返现”,精准捕捉到“培训返利”的诈骗信号。
2. 快速响应机制落地:从客户经理察觉风险、立即上报运营主管,到主管引导客户至独立区域深入劝解,形成“一线识别-层级上报-专项沟通”的高效应对链条,避免客户在焦虑中完成转账。
3. 风险知识储备充足:工作人员熟悉“培训返利”类诈骗的典型套路,能通过拆解“先缴费、后返现”的不合理性,让客户直观认识到诈骗本质,而非单纯阻止业务。
【案例启示】
1、警惕“缴费即返利”的陷阱:任何正规兼职或培训均不会要求“先交高额费用再给回报”,凡是以“低投入、高返现”为诱饵的项目,均需优先怀疑。
2、 核实渠道真实性:通过非官方链接、陌生社交账号接触的“培训/兼职信息”,需先核查平台资质(如是否有工商注册、是否有真实办公地址),切勿直接添加私人联系人沟通。
3、重视银行等机构的风险提示:在办理转账、分期等业务时,若工作人员提示“可能遭遇诈骗”,需耐心听取分析,切勿因“怕麻烦”或“担心错过机会”忽视提醒,这往往是避免损失的最后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