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数据...
  • 高端制造|生态环保|汽车|房地产|家居建材|家电|服装|时尚前沿|健康|医药|教育培训|能源化工|文旅

    航旅交运|食品饮品|科技|互联网|手机通信|电子|商业|金融保险|证券|安防|人工智能|乡村振兴|综合

  • 当前位置:南方企业新闻网>要闻> 商业资讯>正文内容
    • 荣誉的续航力:数字生态大会与能源工程的双向奔赴
    • 2023年08月19日来源:南方企业新闻网

    提要:往届获奖人用实践证明:真正可持续的“增长与成长”不是静态的排名,而是动态的学习与复利。在绿色建筑、绿色开采、核能工程、光伏制造等不同赛道,他们共同呈现出一种面向未来的专业伦理——以安全与质量为底,以低碳与高效为纲,以工程化与标准化为桥,以开放与协作为路。这种伦理,恰是中国能源工程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中保持进阶的底层支撑。

    记者:周轩

    在中国数字生态大会的版图里,“生态”二字从来不单是口号,而是一套贯穿技术、产业与治理的实践方法。作为大会的重要奖项,“中国能源工程行业领军人物奖”承载着发现与致敬的双重使命:一方面,它记录了能源工程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的年度进步;另一方面,它把具有示范意义的个人方法论与团队经验,推向更广阔的应用场景。在今年,凭借在能源工程数字化转型领域的卓越贡献,赵全斌、贾萌等四位行业先锋成功斩获该奖项,为能源行业数字化治理提供了示范性代表人物。回望往届获奖情况,我们不仅看到个人履历的闪耀,更能读到一段产业协同、跨界共创的鲜活史。

    历届生态大会的主题与宗旨始终围绕国家战略与产业痛点迭代:从聚焦“数字化重塑产业链协同”,到强调“绿色低碳与场景驱动的工程落地”,再到以“增长与成长”为关键词解码不确定环境下的组织韧性。大会持续搭建“技术—资本—应用—标准”的对话场,让工程实践与数字化方法在可衡量的业务结果中落地,形成从试点到规模化复制的路径。这一宗旨,也正是“领军人物奖”评选中“公正公平、突出标杆、专业权威”的现实注脚。

    2021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姜益强获评。他长期深耕绿色建筑与近零能耗技术、热泵系统、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等方向,在“源—荷—储”统筹的城市建筑场景里推进系统性节能。对于建筑能耗占比高、地域气候差异显著的中国而言,这类研究的工程化与标准化价值尤为关键。获奖当年后续的诸多学术与工程交流中,可以清晰感知到他的团队把“从设备效率到系统效率、从单体到群体、从算法到标准”的思路,持续转译为面向真实工况的解决方案。

    同年,中国矿业大学能源与矿业学院副教授张洪伟因在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绿色智能开采等关键技术的持续攻关而获评。煤炭作为我国能源体系的“压舱石”,要从“高消耗、高风险”的传统印象中突围,离不开围绕安全、高效、环保的技术体系再造。张洪伟的工作,实质上是把“绿色开采”的愿景变成一张张可验证的参数表与仿真—监测—调控闭环,既回应了矿业转型的现实挑战,也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用的技术栈。

    回顾这届获奖人的分享与感悟,一个高频词是“场景”。他们共同强调,数字化不是工具清单,而是以场景为牵引的系统工程:先定义边界条件与目标函数,再反推数据采集、机理建模、算法优化、边缘协同与人机流程重构。与会的多位获奖人还谈到,奖项带来的不仅是声誉,更是链接——与产业资本的对接、与标准组织的互动、与应用侧的深度共创,这些“弱联系”的增量最终会沉淀为“强能力”的跃迁。

    2022年,能源工程的“重器维度”成为舞台焦点。中国核工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戴雄彪获评,他所代表的是我国核能基础设施建设在工程管理、质量安全、数字化总控上的系统能力。核电站与核设施建设的每一项指标,都承载着“零失误”的边界意识与“全寿期”的治理逻辑。奖项对这类能力的肯定,折射出我国重大工程建设在数字孪生、BIM协同、全景风险管理等方面的持续精进,也回应了高安全、高可靠行业的全球竞争要求。

    同年,隆基绿能的钟宝申获评。作为全球光伏产业的关键引领者之一,他推动高效单晶硅技术的迭代与度电成本的长期下降,使“以光伏为主力的新增装机”从愿景成为可持续的市场现实。奖项把“技术—制造—供应链—应用场景”的贯通能力作为评价核心,意味着对“工程化创新”的强调:不是单点突破,而是跨环节效率的叠加与不确定性的系统收敛。对于正在形成竞争新秩序的新能源赛道,这样的导向极具风向标意义。

    获奖之后的“职业促进效应”同样可感。多位获奖人走进更多跨行业论坛与闭门研讨,与地方政府、园区与龙头企业共同设计试点示范;更多团队受邀参与标准制定、评估指南与方法学白皮书编制;产业侧则愿意以“联合攻关+场景首用”的方式共担风险,让源自科研与工程一线的方法更快抵达生产现场。对个人而言,这是“影响力—资源—成果”的正循环;对团队而言,则是“科研评价—工程绩效—社会价值”的同频共振。

    从产业发展的纵深看,往届生态大会至少带来三方面的贡献。其一,价值共识的更新:不再以“单项指标”衡量成功,而是以“全链路韧性与综合效能”作为新坐标;其二,方法论的迁移:数字孪生、模型预测控制、AIOps等方法从样板间走向复杂工况,行业从“经验驱动”迈向“数据—机理—策略”的闭环;其三,生态机制的完善:资本、标准、产业与人才在同一平台上形成可迭代的协作关系,缩短“从论文到产品、从试点到规模”的时间常数。

    更重要的是,往届获奖人用实践证明:真正可持续的“增长与成长”不是静态的排名,而是动态的学习与复利。在绿色建筑、绿色开采、核能工程、光伏制造等不同赛道,他们共同呈现出一种面向未来的专业伦理——以安全与质量为底,以低碳与高效为纲,以工程化与标准化为桥,以开放与协作为路。这种伦理,恰是中国能源工程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中保持进阶的底层支撑。

    今天,当AIGC、工业互联网与新型储能等新变量不断涌现,生态大会与“领军人物奖”的意义正在延展:它不只是在奖励过去的成就,更是在共同发明未来的路径。面向下一程,我们期待看到更多能源工程领域的领军人物在这个平台上脱颖而出,共同推动中国能源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蔡媛媛
    相关新闻更多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
    文章排行榜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