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数据...
  • 高端制造|生态环保|汽车|房地产|家居建材|家电|服装|时尚前沿|健康|医药|教育培训|能源化工|文旅

    航旅交运|食品饮品|科技|互联网|手机通信|电子|商业|金融保险|证券|安防|人工智能|乡村振兴|综合

  • 当前位置:南方企业新闻网>要闻> 航旅交运>正文内容
    • 无人车重构快递物流“毛细血管”
    • 2025年08月13日来源:证券日报

    提要:随着智能驾驶与现代物流的加速融合,无人物流车正成为重塑快递配送的关键力量。从末端补货到园区中转,从平台生态协同到商业模式跃迁,技术应用正走出试验田,驶向规模化落地的主航道。近日,记者深入产业一线,试图勾勒出这场以“降本、提效、增值”为核心命题的产业重构图谱。

    清晨六点,在广东省某个村庄,天色微亮,雾气还未散尽,一辆蓝白相间的无人物流车沿着乡村小路平稳驶来。在拐进村口的那一刻,它完成了一个干净利落的转弯,随后精准地停靠在村民老林家门口——这不是某场“黑科技秀”,而是物流行业正在上演的一场真实变革。

    随着智能驾驶与现代物流的加速融合,无人物流车正成为重塑快递配送的关键力量。从末端补货到园区中转,从平台生态协同到商业模式跃迁,技术应用正走出试验田,驶向规模化落地的主航道。近日,《证券日报》记者深入产业一线,试图勾勒出这场以“降本、提效、增值”为核心命题的产业重构图谱。

    降本:重塑物流链路

    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快递物流无人车规模化应用已累计超过6000台,为100多个细分场景用户交付了上亿件订单。

    无人物流车规模化应用的扩容,离不开政策“组合拳”同步发力。2024年11月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明确提出推广无人车技术;今年5月份,商务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加快数智供应链发展专项行动计划》提出,“推广智能立体仓库、自动导引车、无人配送车等设施设备,实现人、车、货智能调度”。

    其中,快递末端配送成为无人物流车最具规模化潜力的应用场景之一,在门店补货、生鲜零售、药品配送等细分领域,涌现出一批成熟落地案例。

    例如在深圳,杭州顺丰同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顺丰同城”)联合肯德基,推出“骑手+无人车”混合配送模式。午高峰期间,一辆无人物流车从门店出发,穿越既定道路,驶往企业园区骑手交接点。骑手只经过短程便将餐食送至顾客手中,无人物流车承担了中段“奔波”。

    顺丰同城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利用‘无人车+骑手’的协同模式,在降低成本、释放人效、提升配送效率的同时,可实现更多创新性任务处理,如承接长距离、大重量、异形件等高价值非标配送需求。”

    在物流降本之路上,干线运输环节的自动化正在提速。7月份京东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发布自研无人轻卡“京东物流VAN”,具备L4级自动驾驶能力,可替代传统4.2米货车,用于物流摆渡及传站运输等,运营成本有望节省约60%。

    “在港口、矿区、园区干线、机场内场、环卫作业等封闭或半封闭场景,无人物流车已实现技术闭环,并具备跨园区迁移能力。这类场景有三个典型特征:任务固定、交互简单、里程密度高。这意味着单车有效小时及车队利用率更易提升,单位里程成本也将随规模扩张而持续下行。”沙利文大中华区咨询总监杨磊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不过,无人物流车的意义远不止于“降本”。中国数实融合50人论坛智库专家洪勇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快递员不再耗时往返网点与驿站之间,释放出的时间可用于上门揽收、客户服务、增值拓展,由此构建差异化服务体验,推动快递员从‘配送’向‘客户运营’角色演进,有望为企业打开服务能力溢价空间。”

    提效:产业链协同发力

    在场景快速扩容的推动下,无人物流车产业链正由单点优化迈向系统性提效,多主体协同、商业模式创新成为行业新常态。

    今年4月份,中通快递股份有限公司与新石器慧通(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末端配送场景展开全方位合作,将数字化触角延伸至收转运派各环节;7月份,申通快递股份有限公司与菜鸟无人车达成战略合作,加速无人配送规模化应用,联合探索适配多场景的新车型与模式。

    不难看出,“技术+平台”的合作方式正成为行业发展主流范式,共同构建起“技术研发—场景验证—用户反馈”的闭环生态。其中,无人驾驶企业聚焦整车研发,凭借感知系统、决策算法及控制系统等核心能力,承担产品定义与技术迭代等关键角色;电商与物流平台则依托其完整的仓储—分拣—配送链路,进行算法优化、验证商业模型,为无人配送车提供应用土壤。

    “分工降低行业试错成本,技术公司规避重资产运营风险,平台企业绕开底层研发周期,最终双方通过数据共享,实现研发效率倍增。”珠海黑崎资本投资管理合伙企业首席战略官陈兴文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除技术共享外,商业模式也在持续创新。传统模式中,无人物流车多由物流企业自营或厂商承揽,如今,越来越多厂商探索“硬件销售+服务月度订阅”等新模式,商业体系由“重”转“轻”。

    例如,九识(苏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向客户销售整车的同时,推出FSD(完全智能驾驶)月度订阅服务,费用低至1800元/月,用户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订阅时长,无需承担高昂的初期投资成本,大大降低了使用门槛。

    洪勇认为,这些由平台企业牵头、技术方参与的协同共建模式,正构建起一个灵活、多元的无人配送新生态。在产业链持续提效的背景下,无人物流车已初步跑通“技术闭环—商业闭环”路径。

    “未来,随着规模扩张与成本的进一步下探,低门槛、可复制的智能配送服务有望真正走向普惠化、规模化落地。”洪勇如是说。

    增值:商业化破局“最后一跃”

    记者调研发现,产业加速落地的同时,还有尚未厘清的制度鸿沟以及技术“长尾”。

    一方面,难在“路权”不稳。尽管政策逐步松绑,但试点城市之间对车型定义、准入规范、事故责任划分等无统一标准,跨区域运营面临制度断层。另一方面,技术尚未跨越复杂场景的“长尾曲线”。目前,多数车辆仍依赖高精地图与激光雷达,采用固定路线、任务触发的“半自动”运行模式,尚不具备大范围、多变量环境下的动态决策能力,夜间、雨雪天气、人车混行等场景,仍是规模化部署的主要瓶颈。

    产品同质化也日趋明显。一些厂家为抢占份额采取低价策略,甚至出现“战略性亏损”。

    “这是新兴市场早期的典型特征,体现了企业对市场份额的争夺和对未来增长空间的押注,但长期会影响行业健康发展。”陈兴文认为,随着零部件技术突破和规模效应显现,无人物流车成本有望继续下降。同时各方也需在技术差异化、场景深耕及服务生态构建方面发力,积极探索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在此背景下,技术深度、车队级运营能力,能否形成标准化、可快速复制的落地模板,成为新一轮竞争焦点。

    驭势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公司已在全球多个枢纽级机场率先实现大规模自动驾驶运营,在高门槛应用场景中建立了差异化优势。目前具备从算法研发到工程部署的完整能力链,能够输出平台级、系统级一体化解决方案,综合竞争力相较聚焦单一功能的垂直型厂商更具优势。”

    广州文远知行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则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公司近日推出的W5无人物流车,具备5.5立方米载货容积,在同类产品中处于领先水平,同时具备全场景适应、长续航、大载重以及车端、云端与运营端一站式部署等优势,直击物流行业痛点。”

    此外,治理协同也将直接影响产业规模上限。“准入+监管”并行的制度合力,正为行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东吴证券研报显示,目前全国有200多个城市已开放路权审批,流程从申请到测试周期缩短至3个月到6个月。

    “产业在加速,门槛也在抬高。”杨磊向记者直言,如今市场竞争趋于白热化,真正具备跨车型、跨场景数据治理与仿真能力,并能联合主机厂、能源补给、保险等生态伙伴,构建稳固协同网络的企业,将更有机会实现“越跑越安全、越跑越便宜”的正向循环。

    从清晨乡道的一次精准转弯,到繁华都市日益普遍的“无人交付”,无人物流车正从点到面、由浅入深,嵌入社会物流系统的“毛细血管”。这背后,是政策、技术、资本和商业模式的多重驱动,更是产业链深度协同的集中体现。可以预见,以无人物流车为起点,一个以“无人化”为核心的智能物流新生态,正逐步驶入千家万户。



    版权及免责声明:
    1.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南方企业新闻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南方企业新闻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2. 南方企业新闻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3.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联系电话:01083834755 邮箱:news@senn.com.cn

    责任编辑:周峰菊
    相关新闻更多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
    文章排行榜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