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机器人能否成为消费新贵
- 2025年08月17日来源:经济日报
提要:2024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达30.2万套,已连续12年成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工业机器人应用已覆盖国民经济71个行业大类、236个行业中类,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已跃升至全球第三位。中国也是全球第一大机器人生产国。工业机器人产量由2015年的3.3万套增长至2024年的55.6万套,服务机器人产量为1051.9万套,同比增长34.3%。
这个暑期,机器人发烧友们有眼福了!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首届“E-Town机器人消费节”、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近期在北京举办,全球首个具身智能机器人4S店也正式开业。从高精尖展会到接地气的消费,从技术创新的“智慧突破”到消费市场的“需求激活”,中国机器人产业正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2024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达30.2万套,已连续12年成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工业机器人应用已覆盖国民经济71个行业大类、236个行业中类,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已跃升至全球第三位。中国也是全球第一大机器人生产国。工业机器人产量由2015年的3.3万套增长至2024年的55.6万套,服务机器人产量为1051.9万套,同比增长34.3%。
更具标志意义的是,机器人消费端开始起量:北京亦庄“E-TOWN机器人消费节”8月2日启动,截至8月6日,短短几天共计核销消费券超260万元,带动销售额超3000万元。
从产业现状来看,中国机器人消费呈现出三大优势:
技术拐点已至。“大模型”加“具身智能”,让机器人听得懂、做得到。各类展会上,不少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已经能让机器人秀出“长程奔跑”“双手冲咖啡”等高难度动作。2024年,我国机器人专利申请量占全球机器人专利申请总量的2/3。我国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的国产化率已超70%,今年产业规模有望达到379亿元以上。消费机器人普及的技术基础初步奠定。
市场潜力巨大。机器人4S店推出场景体验、即时销售、签约交付、售后维修的一体化服务。机器人主题餐厅里,酒保、歌手、脱口秀演员、科普科学家都是人形机器人。这种沉浸式消费体验正在消解公众对机器人的距离感。此外,老龄化加速、人力成本上升、“懒人经济”多重因素叠加,医疗康养、家庭服务、教育娱乐三大场景的机器人市场被广泛看好。消费机器人普及的心理期待已经拉满。
政策利好频现。国家层面,工信部2023年发布《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地方层面,各地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部署,在技术创新、产业集聚、应用示范等方面展开全方位布局。比如北京成立了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上海成立了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此次机器人消费节,还发放了专属消费券,个人购买机器人产品最高可获得1500元补贴。消费机器人普及的利好政策不断推出。
当然,消费机器人发展也存在不少挑战。关键技术仍有短板,某些核心零部件的部分型号仍依赖进口。商业模式同质化,陪娃、扫地、送餐“三大件”扎堆,高端情感陪护、全能保姆等深水区应用稀缺。社会接受度与伦理法规滞后,机器人伤人、数据隐私、就业替代等议题尚未形成系统监管框架和社会共识。
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继个人电脑、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之后的又一消费新贵。展望未来,让消费机器人从“尝鲜”变“常用”,还需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政府要多听听企业的意见,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加强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完善行业标准和规范。企业要多听听消费者的需求,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丰富产品种类,降低产品成本和消费门槛。社会层面,应加强对机器人的科普和讨论,提高消费者对机器人的认知度和接受度,营造良好的消费氛围。
从“工业之王”到“消费新贵”,中国机器人产业正站在从B端向C端跃迁的临界点。只有把技术优势转化为标准优势,把政策优势转化为生态优势,把市场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中国机器人才能真正走进千家万户,成为我们生活中的“新家人”。
版权及免责声明:
1.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南方企业新闻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南方企业新闻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2. 南方企业新闻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3.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联系电话:01083834755 邮箱:news@sen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