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形机器人量产需打通三大堵点
- 2025年08月14日来源:证券日报
提要:人形机器人迈向量产的征程已然开启。技术突破决定着机器人的“类人”高度;供应链协同维系着产业生态的活力与韧性;商业模式创新则驱动产品从昂贵展品蜕变为普惠工具。唯有这三个堵点被打通,人形机器人才能真正跨越量产的临界点,开启一场改变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
近日召开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盛况空前,200余家企业的1500件展品汇聚一堂,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参展数量创下历史之最。这场盛会不仅是技术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折射出产业化节点的临近。
然而,人形机器人从展台迈向现实生活仍存在诸多堵点。笔者认为,行业要实现大规模量产,亟须率先打通技术突破、供应链协同与商业模式创新这三大堵点。
第一,人形机器人需实现从笨拙的“机械模仿”到流畅的“类人进化”的技术跃升。这要求底层技术在轻量化、仿生肌肉、球形关节等关键核心零部件上取得多维突破。
目前,行业内多家公司积极布局相关领域并取得阶段性成果。例如,优必选(杭州)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Walker系列采用轻量化材料,人形机器人重量从2019年第一代的77kg降至2025年天工行者的52kg,显著提升了灵活性;松延动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的小诺仿生机器人,运用自主研发的仿生皮肤还原人类皮肤的真实触感。
第二,生态环境需从“单点突破”转向“协同破局”。人形机器人是技术集大成者,其量产绝非单一企业所能独立完成,要构建“协同破局”的产业生态。
在纵向协同方面,主机厂与核心部件供应商应建立更紧密的联合开发机制,加速技术迭代与成本优化,保障供应链稳定可控。在横向协同方面,制造业、特种作业、商业服务等领域需与机器人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定义需求、打磨产品、验证场景适用性,推动行业安全标准、通信协议、接口规范的统一,以促进互联互通。
第三,商业模式需从“资金堆砌”走向“成本可控”。高昂成本是目前阻碍人形机器人量产的最大障碍,实现商业闭环既要精准定位应用场景,还需将成本降至合理区间。
笔者认为,规模化降本与技术迭代双轮驱动的模式值得借鉴。参考新能源汽车产业路径,人形机器人行业可通过设计优化、供应链管理、制造工艺革新实现规模效应降本。同时,持续的技术迭代是降低单机成本的根本途径。此外,在初期成本较高阶段,探索租赁、服务共享、功能模块订阅等灵活模式,降低用户初始使用门槛,可加速市场验证与反馈循环。聚焦高附加值、人工作业成本高或危险系数大的刚需场景,也有望优先实现细分领域的产业化落地。
人形机器人迈向量产的征程已然开启。技术突破决定着机器人的“类人”高度;供应链协同维系着产业生态的活力与韧性;商业模式创新则驱动产品从昂贵展品蜕变为普惠工具。唯有这三个堵点被打通,人形机器人才能真正跨越量产的临界点,开启一场改变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
版权及免责声明:
1.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南方企业新闻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南方企业新闻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2. 南方企业新闻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3.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联系电话:01083834755 邮箱:news@sen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