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数据...
  • 高端制造|生态环保|汽车|房地产|家居建材|家电|服装|时尚前沿|健康|医药|教育培训|能源化工|文旅

    航旅交运|食品饮品|科技|互联网|手机通信|电子|商业|金融保险|证券|安防|人工智能|乡村振兴|综合

  • 当前位置:南方企业新闻网>要闻> 能源化工>正文内容
    • 新型能源体系如何点亮万家灯火
    • 2025年10月30日来源:经济日报

    提要:新型能源体系的提出,源于国家能源安全与低碳转型需求,旨在构建以非化石能源为主体、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系统。能源安全是国家生存发展的战略基石,在全球能源格局深刻调整的今天,对外部油气资源过度依赖,如同悬在经济发展头顶的一块危石,国际市场一有风吹草动就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稳妥推进和实现碳达峰,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随着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步入全面施工新阶段,到“十五五”时期末,新增用电需求绝大部分将由新增清洁能源发电量满足。在新型能源体系下,如何让更多绿电穿越山海、点亮万家灯火?绿色能量将如何重塑我们的经济版图与日常生活?

    202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正式发布,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如果说“十四五”时期搭建新型能源体系骨架的顶层设计,标志着我国能源战略的重大升级,“十五五”时期将进入按图施工的全面建设阶段。

    新型能源体系的提出,源于国家能源安全与低碳转型需求,旨在构建以非化石能源为主体、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系统。能源安全是国家生存发展的战略基石,在全球能源格局深刻调整的今天,对外部油气资源过度依赖,如同悬在经济发展头顶的一块危石,国际市场一有风吹草动就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加快非化石能源发展、推动化石能源清洁转型,就是要把能源“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这是大国博弈的底气所在。

    更深远的意义是,新型能源体系已成为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竞争的核心领域。从风电光伏设备制造到储能技术突破,从特高压输电到绿电交易机制,我国正从能源技术跟跑者向领跑者转变。谁掌握了清洁能源技术和标准,谁就能在未来全球产业分工中抢占战略制高点。

    如何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以更大力度发展非化石能源,做大清洁能源蛋糕。要把我国能源“食谱”进行绿色升级,首先要把“主菜”做大做强,无论是西北戈壁的风电光伏、西南大江大河的水电集群,还是东部地区的海上风电、沿海高效稳定的核电,都是我们未来能源的“压舱石”。同时,要因地制宜推动“特色菜”多点开花,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这些特色能源是新型能源体系的有益补充。

    推进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调整化石能源角色。在新能源尚未完全挑大梁的过渡期,让煤电变得更清洁、更灵活,由基础保障性电源转为支撑调节性电源,是保障能源供应安全的关键一招。要通过技术改造和机制创新,让煤电变成应对新能源波动的“灵活替补”和“稳定器”。当风光不足时,它能快速顶上,保障电网稳定。此外,推广生物质掺烧、绿氨掺烧、碳捕集等技术,煤电也能实现低碳化发展。

    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构建能源转型关键支撑。光有大量的清洁电力还不够,必须修建更顺畅的“电力高速公路”和“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才能解决“车”与“路”的匹配问题。只有科学合理建设特高压线路,在全国范围内配置绿电资源,并发展智能电网、储能设施,以及需求侧响应,实现精准调度、削峰填谷,才能确保绿电发得出、电网接得住、终端用得好。

    始于能源,不止于能源。绿能奔涌将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企业用上便宜绿电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更在应对碳关税等国际贸易壁垒时多了份竞争力;对普通人而言,更稳定的供电、更清新的空气、更智能的家居能源管理,让绿色发展的红利看得见、摸得着。未来,随着分布式能源普及,“人人都是绿色能源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将从愿景变为现实,每个家庭的光伏板都可能成为能源网络的组成部分,每家企业的用电负荷都能参与电网调峰,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将悄然改变每个人。

    驭“绿”前行,方可行稳致远。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不仅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由之路,更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对高质量发展、能源安全、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统筹回应。它需要政府在政策设计上持续发力,需要企业在技术创新上不断突破,需要每个人在生活方式上作出改变。




    版权及免责声明:
    1.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南方企业新闻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南方企业新闻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2. 南方企业新闻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3.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联系电话:01083834755 邮箱:news@senn.com.cn

    责任编辑:周峰菊
    相关新闻更多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
    文章排行榜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