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数据...
  • 高端制造|生态环保|汽车|房地产|家居建材|家电|服装|时尚前沿|健康|医药|教育培训|能源化工|文旅

    航旅交运|食品饮品|科技|互联网|手机通信|电子|商业|金融保险|证券|安防|人工智能|乡村振兴|综合

  • 当前位置:南方企业新闻网>要闻> 能源化工>正文内容
    • 新型储能产业迈入规模化发展新阶段 宜宾成全国产业新高地
    • 2025年11月14日来源:证券时报

    提要:11月13日,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新型储能产业发展专题会议在宜宾举行,此次会议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汇聚了国内外储能领域的领导、专家及企业代表,共同探讨产业发展趋势、技术创新方向与市场合作机遇。

    11月13日,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新型储能产业发展专题会议在宜宾举行,此次会议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汇聚了国内外储能领域的领导、专家及企业代表,共同探讨产业发展趋势、技术创新方向与市场合作机遇。

    作为长江首城,宜宾正式展现了其打造“长江上游绿色新能源之都”的坚实步伐,中国储能产业新高地在此快速崛起。

    当前,储能行业正站上前所未有的风口,新型储能已从“辅助配套”升级为“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支柱”,步入规模化发展与市场化转型的关键期。

    在会议现场,宜宾市委副书记、市长杜海洋致辞表示,中央“十五五”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新型储能”,国家发改委136号文以全电量入市“取消强制配储”为导向,正深刻的重构储能行业发展的逻辑与竞争的格局。

    数据显示,2024年底,全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达78.3GWh,占全球47%。业界认为,储能很快会进入万亿级的市场空间,从整个技术路线看,锂离子电池占所有储能的97%。

    宜宾市在新型储能领域的崛起成为焦点。

    自2023年以来,宜宾储能产业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已签约储能系统集成产能18GWh,新增27GWh储能电芯产线,产值从50亿元跃升至百亿级。依托中国中车、中国能建等链主企业,宜宾构建了协同高效的产业生态圈。特别是首批入驻的中车时代,一期项目实现当年开工、当年投产,二期项目已于今年10月正式投运,成为了中车株洲所在国内规模最大的储能系统的集成基地。

    杜海洋表示,作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技术,宜宾认为“发展新型储能需要以需求带动为牵引,以场景应用为根源”。场景发布方面,今年宜宾已经分两批次发布了70个总投资143亿元的应用场景;当前又将发布新的应用场景,覆盖新型储能场景、源网荷储场景、充换电基础设施场景,持续释放场景的牵引力。

    在场景的落地方面,作为四川省首批新型储能示范项目,大唐四川、华电四川两个独立储能电站率先建成投运,在“迎峰度夏”时发挥了高温保供稳民生的作用;宜宾天原集团的百兆瓦时级工业储能项目也成为四川省建成的规模最大的用户侧配件储能项目。

    作为新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发展新型储能需要以科技创新为内核,让产业的竞争力更为强劲。杜海洋表示,宜宾坚持产学研协同,关键技术攻坚的路径,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不断地激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能。

    近年来,宜宾前瞻布局钠电池、液流电池,进一步丰富产业技术路线,并依托在地高校、院士专家工作站等优势,围绕储能材料与器械领域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为核心,搭建专业交流平台,招引新型储能技术创新中心,搭建研发、生产、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平台,开展大容量的储能电芯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进而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创新。

    在会议上,多位专家分享了前沿技术成果:哈尔滨工业大学王振波教授团队在镍锰酸锂、富锂锰基等正极材料领域取得突破,实现了高能量密度与长循环寿命的兼顾;清华大学周杨林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动态可重构电池网络”技术,构建了一套数字能量交换与计算的体系架构;中国科学院物理所胡勇胜团队数年前就已布局钠离子电池,现已做到循环寿命达15000次,零下40度放电,容量保持率超80%。此外,液流电池、固态电池、高温储能等多元技术路线也在加速迭代,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多元选择。

    产业生态构建与市场化合作成为共识,中国绿发、中车株洲所等企业纷纷表示将深化与宜宾的战略合作,聚焦长时储能、智能运维等领域。

    会上,宜宾副市长刘勇现场发布44个总投资52.11亿元的新能源应用场景机会清单,涵盖新型储能、光伏应用、充换电基础设施等五大类,其中13个新型储能场景总投资达29.4亿元。此外,会议现场还举行了项目签约仪式与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团体标准发布,《电化学储能电站消防安全管理平台技术规范》和《储能集装箱通用技术规范》两项团标正式发布。

    在圆桌对话环节中,行业专家围绕“如何保持全球领先地位”“技术路线多元化发展”等议题达成共识:未来五年,我国需坚持高安全、长循环、低成本的技术研发方向,推动锂电、钠电、液流电池等多元技术协同发展;完善市场机制,明确储能调峰、调频等辅助功能价值,给予它新的价格;构建全产业链协同体系,避免关键技术“卡脖子”。



    版权及免责声明:
    1.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南方企业新闻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南方企业新闻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2. 南方企业新闻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3.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联系电话:01083834755 邮箱:news@senn.com.cn

    责任编辑:周峰菊
    相关新闻更多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
    文章排行榜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