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数据...
  • 高端制造|生态环保|汽车|房地产|家居建材|家电|服装|时尚前沿|健康|医药|教育培训|能源化工|文旅

    航旅交运|食品饮品|科技|互联网|手机通信|电子|商业|金融保险|证券|安防|人工智能|乡村振兴|综合

  • 当前位置:南方企业新闻网>要闻> 财经观察>正文内容
    • 大悦城连续三年累计亏损超73亿元:地产寒冬下的“商业航母”如何突围?
    • 2025年11月26日来源:南方企业新闻网

    提要:继2024年年报披露净亏损29.77亿元后,大悦城控股(000031.SZ)再度被推上风口浪尖。据最新财报及多方数据汇总,该公司在2022年至2024年期间已连续三年陷入巨额亏损,累计净亏损额高达73.25亿元。这一数字不仅刷新了公司上市以来的亏损纪录,也使其成为近年来商业地产领域经营压力最突出的代表性企业之一。

    2025年11月26日 综合报道,继2024年年报披露净亏损29.77亿元后,大悦城控股(000031.SZ)再度被推上风口浪尖。据最新财报及多方数据汇总,该公司在2022年至2024年期间已连续三年陷入巨额亏损,累计净亏损额高达73.25亿元。这一数字不仅刷新了公司上市以来的亏损纪录,也使其成为近年来商业地产领域经营压力最突出的代表性企业之一。

    更引人关注的是,就在今年7月,大悦城启动对其港股上市子公司——大悦城地产(00207.HK)的私有化退市计划,并于11月27日正式生效。这场“断臂求生”式的资本重组,被业内视为其扭转困局的关键一步,但也暴露出其在销售去化、资产减值与债务管理等方面的深层挑战。

    三年巨亏73亿:从“轻重并举”到全面承压

    回顾亏损轨迹:

    2022年:净亏损28.82亿元,受疫情冲击及地产调控双重打击;

    2023年:亏损收窄至14.65亿元,市场一度期待复苏;

    2024年:亏损骤然扩大至29.77亿元,同比恶化超103%。

    大悦城在年报中将亏损主因归结为三方面:

    房地产市场持续筑底,销售型业务结算规模与毛利率双降;

    联营、合营项目投资收益锐减;

    主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部分滞销或贬值项目进行财务出清。

    数据显示,2024年公司综合毛利率仅为21.76%,较2023年的26.47%大幅下滑近5个百分点;毛利额同比减少19.47亿元,降幅达20%。与此同时,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66.17亿元,同比下降37.82%,回款能力显著减弱。

    私有化退市:整合资源还是收缩战线?

    面对持续失血,大悦城于2025年7月宣布以约29.32亿港元回购大悦城地产剩余33.24%股份,将其私有化。交易完成后,母公司持股比例从64.18%提升至96.13%,实现几乎全资控股。

    此举被官方解读为“优化治理结构、增强协同效应、化解同业竞争”。事实上,大悦城地产长期面临流动性枯竭、股价破净、融资功能丧失等困境——停牌前一年日均成交额不足300万港元,市净率仅0.24,市值严重低估。

    私有化后,大悦城可将旗下32个大悦城、大悦汇等商业项目统一纳入报表体系,避免港股市场对短期业绩波动的过度反应,同时加速推进“投融建管退”闭环,例如通过发行REITs盘活存量资产。2024年,成都大悦城商业REIT的成功发行,已迈出关键一步。

    扭亏曙光初现?2025上半年预盈1.2亿元

    值得留意的是,在连续三年亏损之后,大悦城于2025年7月发布半年度业绩预告,预计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8000万元至1.2亿元,同比扭亏为盈(上年同期亏损3.64亿元)。若最终兑现,这将是其自2021年以来首次录得正向利润。

    分析认为,扭亏动力主要来自:

    私有化带来的少数股东损益减少;

    商业运营收入趋于稳定,部分核心项目出租率达95%以上;

    资产处置与成本管控见效。

    然而,业内人士提醒,一次性收益占比过高、销售型物业去化仍难等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尤其在三四线城市布局的部分项目,仍面临空置率高、租金下滑压力。

    商业地产的十字路口:轻资产能否破局?

    近年来,大悦城持续推进“轻重资产并举”战略,通过输出品牌与管理服务拓展轻资产项目。但实践表明,轻资产模式并非坦途。例如,昆明大悦城因合作到期、运营乏力,已于2024年更名为“好悦天地”,由新团队接管,暴露出选址误判、本地化运营不足等短板。

    反观新开业项目,如厦门大悦城开业三日客流超50万人次,显示其在一二线核心城市仍具品牌号召力。未来,能否聚焦优质区位、强化“首店经济”与体验业态,将成为其商业板块能否真正造血的关键。

    亏损不是终点,而是转型起点

    73亿元的累计亏损,是地产深度调整期的一面镜子,映照出高杠杆扩张模式的脆弱性。对大悦城而言,私有化不是逃避,而是战略重构;扭亏不是终点,而是新生起点。

    正如其内部人士所言:“过去我们追求规模,现在必须追求质量。”在行业从“开发时代”迈向“运营时代”的浪潮中,大悦城能否凭借其商业基因与央企背景,真正实现从“卖房子”到“运营空间价值”的蜕变,仍需时间检验。

    但至少,它已开始行动——而行动,永远比等待更有希望。




    版权及免责声明:
    1.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南方企业新闻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南方企业新闻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2. 南方企业新闻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3.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联系电话:01083834755 邮箱:news@senn.com.cn

    责任编辑:蔡媛媛
    相关新闻更多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
    文章排行榜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