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数据...
  • 高端制造|生态环保|汽车|房地产|家居建材|家电|服装|时尚前沿|健康|医药|教育培训|能源化工|文旅

    航旅交运|食品饮品|科技|互联网|手机通信|电子|商业|金融保险|证券|安防|人工智能|乡村振兴|综合

  • 当前位置:南方企业新闻网>要闻> 家电>正文内容
    • 家电“免息分期”成双11消费新密码,金融机构与政策协同效应凸显
    • 2025年11月05日来源:中国家电网

    提要:今年“双11”期间,金融机构在消费市场中扮演了日益重要的角色,从传统的支付支持转向更为主动的消费推动者。银行与消费金融公司纷纷推出包括24期免息、满减返现、贴息支持在内的多元化举措,有效激活了消费者的购物意愿。

    今年“双11”期间,金融机构在消费市场中扮演了日益重要的角色,从传统的支付支持转向更为主动的消费推动者。银行与消费金融公司纷纷推出包括24期免息、满减返现、贴息支持在内的多元化举措,有效激活了消费者的购物意愿。

    以中山农商银行为例,该行推出“双11消费备用金”计划,其中“街坊快贷”产品最高额度30万元,年化利率最低可达3%,相当于每万元每日利息0.83元,显著降低了消费者的支付压力。同时,针对电商创业者在备货阶段的资金需求,新网银行推出“电商专享贷”,助力创业者缓解周转难题。

    邮储银行研究员娄飞鹏指出,金融机构通过支付立减、积分返现、补贴叠加等短期激励吸引用户关注,但要实现从单次交易到长期用户黏性的转变,仍需构建以场景深耕、权益整合与数字化运营为核心的长期价值体系。

    存量竞争下银行更注重“留客”能力

    不少消费者在今年“双11”期间主动选择办理信用卡以获取更多优惠。一位北京用户表示,自己在比较多家银行的满减政策和会员权益后,最终选择办理某行信用卡,以在购物中享受更多实惠。

    多家银行将信用卡和消费贷作为核心业务方向,密集推出满减、返现、低息分期等营销活动。例如,中国银行推出支付达标抽奖活动,招商银行推出“砸金蛋天天返现”与数字人民币红包,平安银行则联合电商平台推出信用卡分期立减优惠。

    在消费贷方面,部分银行持续加码,为电商创业者提供周转支持。例如,新网银行的“电商专享贷”帮助农产品商家实现从产地到消费者的高效对接。中山农商银行的“精英贷”产品额度最高达100万元,新客户可享受3%的较低年利率。

    社交平台上,不少用户分享如何通过消费贷贴息政策进一步降低实际融资成本,使低息分期成为今年购物节的“省钱密码”。

    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认为,银行通过“双11”优惠活动有助于拉新获客,但长期转化需依赖渠道转换与用户运营体系的构建,以提升交互频率与服务价值。

    在信用卡市场进入存量时代的背景下,银行面临用户流失与用卡意愿下降的挑战。娄飞鹏指出,短期促销与长期价值之间的脱节容易导致用户“薅完即走”,叠加监管趋严与成本压力,行业正从粗放式扩张转向精细化运营。他建议,银行应将信用卡服务嵌入高频消费场景,提升用卡频率,并通过分层权益体系延伸服务至旅游、出行、医疗等非电商领域。

    免息分期从“可选”变为“首选”

    自9月1日《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实施以来,多家消费金融公司积极加码贴息支持。以蚂蚁消费金融为例,淘宝天猫平台在“双11”期间设置“国家贴息”商品专区,消费者选择花呗分期可享受3期、6期、12期乃至24期的免息待遇。

    招联消费金融推出“分期购机0利息”,以“国补+分期”模式覆盖苹果、华为等多个品牌,叠加优惠后每单最高可减1100元。海尔消费金融则通过接入银联云闪付,实现家电场景下的免息分期服务,覆盖多级区域市场。

    建信消费金融在其APP中设立“以旧换新消费专区”,提供多款绿色智能家电的免息分期,并推出新客抽奖、免息券派发等活动,进一步拉动消费需求。

    在当前的消费金融市场中,免息分期已逐渐成为消费者偏好的支付方式。据《分期消费习惯调研》数据,85%的消费者在有能力全款支付的情况下,仍会优先选择免息分期。有用户表示,在免息条件下,分期支付不仅缓解了资金压力,也具备一定的财务合理性。

    业内分析认为,免息分期通过“零利息”降低消费门槛,已成为平台获客与用户留存的重要手段。平台通过分期服务锁定消费者与商家,形成良性循环,进一步丰富商品与消费场景。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表示,国家贴息政策与商家优惠形成合力,打出“政策+金融+场景”的组合拳,推动金融“活水”流向消费领域,实现消费者、商家与市场多方共赢。



    版权及免责声明:
    1.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南方企业新闻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南方企业新闻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2. 南方企业新闻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3.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联系电话:01083834755 邮箱:news@senn.com.cn

    责任编辑:周峰菊
    相关新闻更多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
    文章排行榜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