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数据...
  • 高端制造|生态环保|汽车|房地产|家居建材|家电|服装|时尚前沿|健康|医药|教育培训|能源化工|文旅

    航旅交运|食品饮品|科技|互联网|手机通信|电子|商业|金融保险|证券|安防|人工智能|乡村振兴|综合

  • 当前位置:南方企业新闻网>要闻> 金融保险>正文内容
    • 保险业上半年保障水平提升:赔付增长体现保障功能
    • 2025年08月25日来源:经济日报

    提要:田利辉认为,险资通过举牌释放对优质标的长期价值的认可,尤其偏好现金流稳定的央企国企;同时,借助FVOCI分类减少当期利润波动,契合新会计准则要求。在当前A股估值低位时,险资举牌是逆周期布局的理性选择。例如,泰康资产在上半年设立私募基金“泰康稳行”,首笔投资已落地;太保资产也推出了“太保致远1号”私募股权基金。业内普遍认为,这些动作不仅体现了险企在权益投资上的积极探索,也反映出行业正通过“基金化”路径实现多元化配置。

    2025年已过半程,我国保险业交出了一份稳中有进的“期中答卷”。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二季度末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首次突破36万亿元,原保险保费收入保持增长,赔付支出加快释放,行业综合偿付能力维持在合理区间。

    专家表示,在低利率、强监管与新会计准则叠加的背景下,险企既面临资产负债管理的新考验,也迎来结构调整的战略机遇。无论是资产配置的持续优化,还是保障功能的深入发挥,都折射出行业穿越周期的韧性与担当。

    资产扩容验证增长韧性

    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我国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突破36万亿元,达到36.23万亿元,同比增长17.4%。其中,人身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达32.6万亿元,财产险公司为2.35万亿元,均较年初实现稳健增长。二季度末,保险行业总资产达39.2万亿元。

    在负债端,2025年上半年保险公司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3.7万亿元,同比增长5.1%,增速较2024年进一步回暖。其中,人身险业务的复苏尤为显著。过去两年,人身险行业经历定价利率下调、产品结构调整的阵痛期,保费一度承压。今年以来,分红险、年金险、健康险等产品销售逐步改善,成为保费增长的主要动力。多位业内人士表示,随着预定利率调整到位和产品切换完成,人身险公司在产品设计上更注重长期价值与稳健收益,从而推动负债端回归保障本源。

    财产险方面,车险市场在经历综合改革后的激烈竞争中逐步趋于理性,盈利水平改善。同时,责任险、农业保险、健康险等非车险业务保持高增长,为财险板块提供了新的支撑。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新增保单件数达到524亿件,同比增长11.1%。

    在资产端,债券依然是险资配置的“基本盘”。截至二季度末,债券投资余额达17.87万亿元;其中人身险公司债券投资余额16.92万亿元,占比高达51.9%,明显高于财险公司。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表示,长期债券是险资的“压舱石”。由于保险负债端天然具有长期性,长期债券的票息收益与负债久期相匹配,能有效对冲利率波动风险,保障偿付能力。在利率下行周期,固收再投资风险虽存,但长期债券的稳定性优于权益类资产,是险资防御性配置的必然选择。

    与之并行的是,股票投资成为险资配置的新亮点。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保险公司投向股票的资金余额首次突破3万亿元,二季度单季净增2513亿元,环比增长8.9%。田利辉进一步表示,险资增配权益资产并非短期冲动,而是长期战略选择。一方面,新会计准则下FVOCI(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类资产占比提升,高股息权益资产可平滑报表波动;另一方面,低利率压缩固收收益空间,险资需要权益类资产增厚收益。同时,监管引导“耐心资本”入市,也为险资提供了制度保障。

    从公司层面看,中国平安上半年频繁举牌银行股,分别对招商银行、农业银行、邮储银行举牌,累计市值超过600亿元,并再度举牌中国太保H股和中国人寿H股。事实上,今年以来险资举牌动作频繁,已有30次之多,涉及23家上市公司,远超去年全年20次的水平。

    田利辉认为,险资通过举牌释放对优质标的长期价值的认可,尤其偏好现金流稳定的央企国企;同时,借助FVOCI分类减少当期利润波动,契合新会计准则要求。在当前A股估值低位时,险资举牌是逆周期布局的理性选择。例如,泰康资产在上半年设立私募基金“泰康稳行”,首笔投资已落地;太保资产也推出了“太保致远1号”私募股权基金。业内普遍认为,这些动作不仅体现了险企在权益投资上的积极探索,也反映出行业正通过“基金化”路径实现多元化配置。

    赔付增长体现保障功能

    赔付支出是衡量保险保障功能是否得到充分发挥的重要指标。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保险公司赔款与给付支出达到1.3万亿元,同比增长9%,增幅明显快于保费增长,保险业在扩大覆盖面的同时,保障功能不断深化。

    总的来看,健康险与长期护理险成增长“主力”。在人身险领域,健康险和长期护理险成为赔付增长的主要来源。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慢病群体扩大,健康医疗支出持续攀升,推动健康险赔付不断增长。同时,部分地方长护险试点逐步进入赔付高峰期,也对寿险公司形成考验。

    业内人士透露,为应对以上问题,不少寿险公司通过优化产品结构,强化分红险、万能险等投资型产品收益,以平衡赔付上升带来的压力。例如,中国人寿、新华保险均在半年报中提到,分红险实际分红实现率普遍超过100%,客户收益率达到3%以上,为公司应对赔付端压力提供了缓冲。

    财产险方面,车险依旧占据赔付主体,但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赔付压力显著增加。2025年夏季,北方多地遭遇强降雨,导致车辆、房屋受损严重。人保产险、平安产险、太保产险、阳光产险等公司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开启“先行赔付”“无差别救援”,不仅面向客户,也向社会公众开放救援服务,体现了保险业的责任担当。

    此外,责任险、农业险等新兴险种赔付快速上升。例如,部分地方农业险因极端天气触发大规模赔付,保险公司联合地方政府和再保险公司共同承担风险,形成了“政保合作”的模式。这类赔付虽增加成本,但也显著提升了保险的社会价值与公众认同。

    “赔付增长意味着保险的保障功能得到更充分发挥。关键在于公司如何通过数字化手段和服务优化,将赔付转化为客户黏性和社会信任。”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精算科技实验室主任陈辉认为,未来赔付端压力将推动行业更重视风险管理、再保险运用与产品创新。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理赔效率与体验已成为保险竞争的新焦点。通过视频查勘、自助报案、区块链存证等技术,行业正努力缩短赔付周期,提升透明度。陈辉表示,长期来看,这些举措有助于在赔付压力上升的同时,保持经营稳定与客户信任。

    偿付稳健推动结构优化

    偿付能力是保险公司生存发展的根基。数据显示,2025年二季度末,行业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04.5%,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47.8%,远高于监管要求的100%和50%。分类型看,财产险公司综合偿付能力为240.6%,人身险公司196.6%,再保险公司250.5%,整体表现稳健。

    在已统计的60家寿险公司中,6家公司连续两个季度获得AAA评级,包括中英人寿、工银安盛、中意人寿等,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均超过200%,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超160%。这些公司普遍为合资险企,资本实力雄厚,风险管理能力突出。与此同时,也有部分公司偿付压力较大。华汇人寿风险评级连续多年为C,处于不达标状态,已宣布暂停分红产品红利分配。此前,监管部门已将“偿二代”二期过渡期延长至2025年底,为风险公司提供调整窗口。这意味着企业必须在资本补充、业务优化和风险管理上加快动作,否则将面临更严厉的监管限制。

    “中英人寿始终坚持长期主义的经营逻辑,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选择稳健前行,逐步形成了契合自身特色的发展路径。”中英人寿有关负责人表示,唯有立足长期,才能在股东协同、机制活力、模式创新、资产负债匹配和投资效率等方面积累真正的竞争力。以“三端四表”为经营锚点,中英人寿将客户的保障、员工的成长与股东的回报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努力实现多方价值的平衡。这一长期主义思维,同样体现在公司对中介市场的系统布局中。中英人寿持续推进“中英模式”的经代策略,注重与优质中介伙伴的深度协同,不仅输出产品,更提供培训与服务的整合能力,在渠道共建和生态协同方面逐渐形成差异化优势,为行业探索中介渠道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经验。

    在资产负债管理方面,行业普遍通过加大长期债券配置、增配权益资产来应对利率下行与负债久期错配问题。权益资产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2025年上半年资本市场回暖为保险资金投资注入动力,险资净资产随之增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低利率环境下资本约束趋紧的压力。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裁于泳表示,单纯依赖固收资产的模式已难以维系,险企必须更加重视在优质赛道上的权益投资,以提升长期回报水平。

    整体来看,行业偿付能力处于充足区间,但并非无忧。低利率环境下,资本回报压力依然存在;部分中小险企在资本补充与投资管理上的弱点,可能在市场波动中进一步暴露。监管延长过渡期既是缓冲,也是一种“倒逼”。田利辉认为,行业需在资本补充工具创新、资产配置多元化和负债端精细化管理上形成合力,才能在未来监管趋严的背景下保持稳健。

    纵观二季度保险业的运行数据,资产规模持续扩容,保费收入企稳回暖;赔付支出加快释放,保障功能不断深化;偿付能力保持稳健,但资产负债匹配与新会计准则的挑战已迫在眉睫。专家表示,保险业正处于新的发展阶段,既要在低利率与监管趋严中守住底线,又要在新会计准则与资本市场变化中寻找增量。穿越周期的韧性,正是保险行业稳健发展的最大底气。




    版权及免责声明:
    1.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南方企业新闻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南方企业新闻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2. 南方企业新闻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3.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联系电话:01083834755 邮箱:news@senn.com.cn

    责任编辑:蔡媛媛
    相关新闻更多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
    文章排行榜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