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产算力从“可用”迈向“好用”要过三关
- 2025年10月30日来源:证券日报
提要:现如今,国产算力已形成“芯片—整机—软件—应用”的完整闭环。这种“硬件筑基、软件赋能、生态共生”的系统思维,让国产算力进一步从“可用”向“好用”跨越。在笔者看来,这场跨越绝非单点技术的突围,而是一个系统工程,需在技术、产业、生态三大维度中找到破局关键。
今年以来,国产算力产业链多个关键节点技术相继取得突破,产业正告别单点技术突破的零散格局,迈入系统效能跃升的新阶段。这场从“点”到“面”的转型,不仅成为中国数字经济自主发展的核心支撑,更重塑了全球算力产业格局。
现如今,国产算力已形成“芯片—整机—软件—应用”的完整闭环。这种“硬件筑基、软件赋能、生态共生”的系统思维,让国产算力进一步从“可用”向“好用”跨越。在笔者看来,这场跨越绝非单点技术的突围,而是一个系统工程,需在技术、产业、生态三大维度中找到破局关键。
其一,算力技术要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创新”。
国产算力的突围,需构建“硬件创新+软件适配”的技术体系。当前,国产算力企业已跳出“单点参数比拼”的惯性思维,正以系统创新实现“换道超车”。硬件层面,算力企业不再局限于单芯片性能比拼,而是通过架构创新实现算力聚合。例如,华为以超节点架构将数千张芯片整合为“一台计算机”,其百万卡集群构建起自主可控的算力底座;中科曙光则在超算领域持续突破,通过架构创新让国产超算从“能用”升级为“好用”。
政策引导与市场驱动的双重加持,也为算力技术的系统创新提供了关键保障。政策端,《算力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5版)》明确“有效推动算力标准体系建设”;市场端,国产算力已形成“需求牵引创新”的良性循环。
其二,国产算力产业要加快形成“场景需求—技术优化—价值提升”的良性循环。
从全球格局看,中国算力产业正从“跟跑”向“并跑”转变。比如,在智算基础设施领域,中国移动等企业加速智算中心布局,天津移动TPU智算中心凭借国产算力方案实现成本优化,印证了国产算力在规模化场景中的实用价值。
从行业影响来看,医疗、工业等领域的国产化解决方案不断涌现,算力作为核心生产要素的赋能作用持续释放。以医疗产业为例,在罕见病诊疗中,中科曙光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联合打造的精准医学高性能计算平台,可在10分钟内完成病理影像与基因数据的跨模态匹配,将单样本分析时效压缩至30分钟,显著提升疑难病例的诊疗响应速度。从多个场景实践结果来看,国产算力正形成“场景需求—技术优化—价值提升”的良性循环,使国产算力在细分领域逐步赶上国际水平。
其三,算力生态须从“孤岛林立”走向“协同共生”。
国产算力生态正发生一场深刻的协同转变。这场转变打破了长期存在的资源割裂、供需错位困局,为算力从“可用”到“好用”筑牢根基。
此前,国产算力生态的协同短板是产业发展的核心梗阻,集中表现为三重“孤岛效应”。其中,“资源孤岛”尤为典型,智能算力地域错配与通用算力过剩、智能算力短缺的结构性失衡并存。“技术孤岛”同样突出,不同厂商的芯片架构差异显著,配套软件与工具链兼容性不足,存在“硬件难适配、软件难通用”问题。“供需孤岛”也不容忽视,卖方盲目搭建通用算力,买方缺乏使用与运维能力,引发“接单与撤单并存”的市场乱象。
面对种种问题,政策与市场双向发力。政策层面,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算力互联互通行动计划》旨在加快构建算力互联互通体系,实现不同主体、不同架构的公共算力资源标准化互联,提高公共算力资源使用效率和服务水平,促进算力高质量发展。这一顶层设计为打破“孤岛”提供了制度保障,推动算力资源从“分散建设”向“统筹布局”转型。市场层面,一批标杆实践正在探索协同路径,如国家超算互联网平台通过资源抽象和算力封装技术,构建起异构算力资源池。协同生态将推动算力从“基础设施”向“生产要素”转化,赋能千行百业的智能化转型。
国产算力生态的协同转变,本质是一场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自我革命。当每一块芯片都能在特定场景中精准释放效能,每一份算力都能转化为产业升级的动能时,国产算力不仅将完成从“可用”到“好用”的跨越,更将成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版权及免责声明:
1.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南方企业新闻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南方企业新闻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2. 南方企业新闻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3.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联系电话:01083834755 邮箱:news@senn.com.cn




